說完老人就不見了,陶侃非常驚異,再往前走,找到了自家牛所臥之地,於是葬祖骨於此。
至於另一塊寶地,陶侃給了好朋友周訪。
後來果然,陶侃地位節節上升,位極人臣,而周訪也是朝廷重臣。
後來,以“牛眠地”指代風水寶地的習慣就在地師當中流傳了下來。
關於“牛眠地”有不同的理解,有說法是牛偶然臥在那塊風水寶地上,所以稱為“牛眠地”純屬偶然。
還有說法是牛的感覺比人要敏銳很多,它喜歡在感覺舒服的地方待著,所以日常留心牛所臥的地方,很可能就是風水寶地。
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也難判斷誰對誰錯。
不過後世地師口中的“牛眠地”,只是風水寶地的代稱,其實跟臥牛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當然,比較傳統的風水師,還是覺得牛眠之所,當為吉地。
而圖中的這個牛眠地,就是傳統牛眠地的說法。
“此處為牛眠地,不知各位看出來沒有?”
華山真人笑著問道。
他這一問,很多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甚至就連諸葛大師都不知道從何看出來的。
他並沒有選這個地方,因為並不覺得這個地方是什麼寶地。
華山真人笑了笑道:“這個地方,其實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的。
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與幾位弟子一起爬山。
我們登上萬石巖,坐在山頂一塊大石頭上聊天。
有位徒弟指著一塊凹陷地說:‘看吶,凹地上有幾棵樹特別茂盛。’
又有一位弟子補充說:‘嘿!那凹地中間有塊石頭,像是一頭牛。’
弟子們的閒聊,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站在一側俯視,凹地中間那牛形的石頭勾起了我的一段回憶。
記得兒時,父親給我講起了一個故事:
以前我們村子的幾戶人家養了四頭母水牛,其中有一頭母牛生了小牛。
到了秋收過後,主人們就把水牛放出去。
這些水牛很聰明,每天早上沿著河邊的小道覓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