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元指了指那棺材一樣的東西說道:“棺槨制度是古代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級的棺葬制。
棺即盛放死者的木製葬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
木棺出現於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至龍山文化已出現木槨,用於氏族中之頭領。
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條疊壓成方形或亞字形的槨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
至周代,棺槨制度化,規定:
天子棺槨四重,親身的棺稱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
第二重稱地也,以椴木製成;
第三重稱屬,第四重稱大棺。
帝后之外槨兩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槨又稱‘梓宮’。
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別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
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無槨。
後世帝王、貴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時也有逾制者。
《禮記.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詳孔穎達疏。
很顯然從這方面來說,這個棺材一樣的東西實在太大了,大到根本就不可能是棺槨的程度,即便是天子,也不可能用到。”
其實關於這個棺槨的規制,在紅樓夢裡也有提到過。
在紅樓夢十三回“可巧薛蟠來弔問,因見賈珍尋好板,便說道:‘我們木店裡有一副板,叫作什麼檣木,出在潢海鐵網山上,作了棺材,萬年不壞。
這還是當年先父帶來,原系義忠親王老千歲要的,因他壞了事,就不曾拿去。
現在還封在店內,也沒有人出價敢買。你若要,就抬來使罷。’
賈珍聽說,喜之不盡,即命人抬來。
大家看時,只見幫底皆厚八寸,紋若檳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如金玉。大家都奇異稱讚。
賈珍笑問:‘價值幾何?’
薛蟠笑道:‘拿一千兩銀子來,只怕也沒處買去.什麼價不價,賞他們幾兩工錢就是了。’
賈珍聽說,忙謝不盡。”中寫到“厚八寸”可見這是天子等級的棺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