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張天元手裡頭這是清三代的粉彩,那自然珍貴無比。
不過張天元隨便看了一眼就知道,這玩意兒應該是民國的東西。
確切的說,是一件民國粉彩無雙譜人物紋方瓶。
目測高26.4厘米,口部邊長4.4厘米,底部邊長6.5厘米。
方口,三疊唇,細長頸,豐肩,肩部四面各書一位人物的介紹詩文,肩部以下漸收,腹部四面皆以釉上粉彩各繪一位歷史人物肖像,下承三疊臺座,全器罩一層淡青色釉,圈足露胎,足內施釉,並以紅彩書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寄託款。
雖然這託款用了乾隆的名頭,但卻並非乾隆年間的東西。
“無雙譜”圖案是清代中晚期至民國時期粉彩瓷器中較為常見的紋樣。
《無雙譜》又名《南陵無雙譜》,原為清代康熙年間浙江紹興畫家金史的繪畫著作,其題材為漢代至宋代40位名人肖像。
如:張良、項羽、班超、張騫、司馬遷、董賢、孫策、諸葛亮、陶淵明、花木蘭、武則天、李白、狄仁傑、郭子儀、岳飛、文天祥等,因他們的事蹟舉世無雙,故名“無雙譜”。
《無雙譜》最初刊刻於康熙三十三年,由吳郡著名刻工朱圭鐫刻,後來乾隆、光緒年間亦有多種刻本。
金古良的《無雙譜》將詩歌、書法、繪畫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每幀作品旁皆題樂府詩一首,且都為金古良自己手書。
清初浙江學者毛奇齡為此譜作序,贊曰:“南陵(金古良的號與餘同學詩,與徐仲山同學書(指書法,末為畫,而畫精。是譜名‘無雙’,而實具三絕,有畫,有書,又有詩也!”
這裡稱此譜“詩、書、畫三絕”雖說是恭維之詞,但這種形式確實對後來的藝術製作,提供了很好的新思路和新題材,包括對於清中晚期以後的瓷器裝飾圖案的影響。
瓷器上繪“無雙譜”紋樣,始於清代道光年間,同樣也很好地將詩、書、畫融合一體。
民國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說:“以視道光之畫‘無雙譜’,必書人名、小傳者,殆有仙凡之別。”
又說:“道光畫‘無雙譜’,題識最夥。如畫數人物,則每人系以一小傳,分佔其器之半。”
至晚清民國時期,“無雙譜”紋樣繼續流行,這件民國粉彩無雙譜人物紋方瓶就是其中的代表。
此無雙譜人物紋方瓶四面分別繪有董賢;
尚父郭汾陽王,即郭子儀;
偽周皇帝武曌,即武則天;
國老狄梁公,即狄仁傑四人肖像。
其中董賢肖像上方書:“雲陽舍人貌自工,年才二十位三公,法堯禪舜為不惜。”
郭子儀肖像上方書:“功蓋天下主不疑,位極人臣眾不嫉。千古將相之所難,令公得此由何術?”
武則天肖像上方書:“女主昌,策英賢果刑賞,爾武媚世無兩,天不厭亂為婦人。”
狄仁傑肖像上方書:“昌宗裘,吹簫乘鶴遊庭中,蓮花乃似郎面紅,貴人爭相執垂轡。”
這些人物肖像畫法及詩文內容均與金古良的《無雙譜》保持一致,略微有些出入,應為民國時期人們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總之,“無雙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廣為士大夫階層和民間人士所喜愛,這件民國粉彩無雙譜人物紋方瓶則以瓷器粉彩畫的形式,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了這種傳統文化,值得今人觀賞、品味。
當然了,東西再好,終究不是清三代的粉彩,所以這價錢自然不怎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