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元一直認為,現今“撿漏”機率很小,他也喜歡去花鳥市場逛逛看看,但那裡的真品很少,精品基本看不到。
如果抱著‘撿漏’的心理,想一夜發財、暴富,就很容易上當受騙。
張天元給奧爾默和卡爾洛特提起了一件事,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創下當時中國藝術品在世界市場上的最高拍賣紀錄後,元青花一下子火了。
寧城一名收藏愛好者隨即展示了他在深山裡收到的幾十件元青花,看起來品相極佳,但許多專家認為那些不是真品,因為文物考古學術界普遍認為,元青花存世不多。
很多收藏愛好者也認為,市面早已無漏可撿。
張天元認識一個人,早期也到花鳥市場之類的地方看東西,多年前還花了幾萬元在北京購買了一個瓷罐,結果被證實是贗品。
收到假東西對剛踏入收藏領域的人來說是常見的事。
許多人玩收藏僅僅是出於興趣,他們不懂文物,沒有眼力,也不去學習。
張天元經常看到一些收藏愛好者不瞭解文物常識就收回一大堆所謂的“寶貝”。
書畫、瓷器以及銅器類是造假“重災區”。
張天元曾經就遇到過一個類似的典型例子。
家住西廣崇左市的李老伯在兩位家人的“護衛”下,將20幅書畫作品、3件銅器扛來帝都找人鑑定。
據家人透露,這些均是李老伯幾十年來網羅到的精品。
只見李老伯小心翼翼地將他的寶貝擺上鑑定臺,結果被一一“駁回”:畫卷無一真品,且超過半數是印刷品。
許多收藏愛好者連印刷品和手寫畫作都分辨不出。
現在的書畫仿品做得很精巧,畫作部分是印刷並做過特殊處理的,題款部分是手寫的,如果沒有相關知識,很難分辨真假。
而李老伯帶來的銅器也被全部判為現代工藝品,其中一個重15公斤的銅鼎底部印有“陳瀛家藏”四個字,其“陳”字為簡體字。
張天元對此哭笑不得。
雖然說有簡體字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是贗品,但即便是古代的簡體字,也是有特例的。
“你們兩個真要想玩收藏,長眼力最重要,收藏愛好者一定要多看展、多看書、多學習,經常和專家交流。”
張天元看向奧爾默和卡爾洛特說道。
他一說起自己擅長的東西,就顯得特別興奮,彷彿有說不完的話似得。
張天元有一個姓蘇的朋友,在收藏界頗有名氣,而他就得益於“多逛博物館、多看書,經常與專家、收藏同行交流”,從踏入收藏領域至今,他沒有走太多的彎路。
蘇先生於2005年臨近退休時才開始收藏,其藏品——清代湯貽汾的山水畫在2009年央視《尋寶·走進寧城》活動中獲得“寧城十二大民間寶物”。
蘇先生認為,廣交收藏界朋友,多向專家請教交流,對提高收藏眼力、水平作用非常大。
沒有人可以做到面面俱到,甚至專家也可能在不熟悉的領域“打眼”。
咱們國家很多城市都有收藏協會,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學習。
作為工薪一族,蘇先生在收藏中從來都是小心謹慎、量力而行,一來不指望“撿漏”,二來堅持從可靠的渠道收購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