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突然安靜了下來,這一次的交流者依然是韓掌櫃,這位韓掌櫃看起來也不是一般人啊。
“這是田黃三連印?”
張天元震驚的發現,擺在展臺上的那竟然是溥儀曾經貼身儲存的田黃三連印!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被驅逐出帝都故宮的時候,偷偷帶走了許多珍寶,其中有一件雖然很小,卻是特別的珍貴。
溥儀把這件國寶藏在棉衣裡,在以後的許多日子裡,溥儀一直把它帶在身邊。
溥儀秘密收藏的這件東西,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私人印章,叫“乾隆田黃三連印”,也叫“乾隆田黃三連璽”,是由三枚印章組成。
這件三連印雖然造型小巧,可它其中卻有大大的名堂。
無論是材質的選擇、圖文字樣的篆刻,還是做工的技巧方面,田黃三連印都有著不同尋常之處。
三枚印章中有兩枚是正方形,一個刻有“乾隆宸翰”,一個刻有“惟精惟一”。
另外一枚刻有“樂天”字樣,呈橢圓形。
“惟精惟一”、“樂天”都出於儒家經典,乾隆皇帝想以此來表明自己精益求精、專一其心、不偏不倚的施政思想和樂天知命的處世態度。
“乾隆宸翰”和“樂天”璽文,被處理為印章的凸起部分,“惟精惟一”則是印章的凹陷部分,這兩種刻印方式都是篆刻中所說的:“陽文”與“陰文”。
在佈局上“乾隆宸翰”採用的是傳統標準格式;“樂天”印則是字畫結合,在字的的兩邊增加了螭文修飾,使整個印璽充滿了動感靈性。
“乾隆田黃三連印”上所有的石環全部是完全閉合的,沒有任何裂縫黏合的痕跡。
那麼,200多年前的清代工匠是如何做成這三條石鏈的呢?答案只有一個,三連印是由一整塊田黃原石雕出來的,而且三枚小印完全由環鏈相連,這些環鏈也是由石頭透雕出來的。
為了把硬邦邦的石頭化作靈活自如的細小鏈條,雕刻者在雕刻的過程中,採取了鏈雕的技法。
石質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因為石質堅韌,稍有不慎就回造成鏈斷石破,工藝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多次輾轉中,溥儀對自己從帝都皇宮中帶出的珍寶多次甄選,最後只選了少量的珍寶字畫留下,偷偷藏在一個黑色皮箱裡。
而這枚“乾隆田黃三連印”,卻被溥儀貼身儲存。
就這樣,“乾隆田黃三連印”幸運地逃過了一次次的搜檢,一直與溥儀貼身不離。
後來傳聞溥儀為了保護這件田黃三連印,在逃亡過程中託人製作出了一件高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