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村裡有能力讓孩子走到外面讀書的都已經走出了大山,留守在這裡的學生到如今只有20個,學前班學生11個,一年級學生5個,二年級學生4個,劉老師同時帶三個年級的所有課程。
學生到了3年級就要轉到距離村子9公里之外的中心小學寄宿。
教師是清貧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深愛著這一方熱土。
談到是什麼信念能夠使他這麼多年來一直堅守時,劉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希望,自己只想為大山留下自己的一片希望。”
正是這樣一種對教育工作的執著和對學生的愛,使他能夠堅守這裡,耐住寂寞、守著清貧。
很少出大山的劉老師給我們敘述著只靠自己去過幾次的省城而得來的城市印象的繁華和大山的貧窮,說著知識的重要性,劉老師說,希望有一天大山裡也像城市一樣繁華起來。
當問到對未來有什麼打算和規劃時,劉老師曾堅定地說過,他不會離開大山,因為這麼多年都堅持下來了,還有什麼不能堅持的呢?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山裡的孩子們需要他,如果他走了,他的學生誰來教?
孩子們就有面臨輟學的危險,現在他擔心的是,隨著他年齡越來越大,等到自己走不動路的時候,山裡的孩子們怎麼辦?
誰來接替他呢?
這20多年來,他總是第一個來到學校,趕在學生上學之前打掃衛生,從山下用牲口馱上來的水給孩子們燒開水,作為孩子們一天必備的飲用水。
這期間,還要收拾準備好一天要用的教學資料,如果到冬天的話,還要為孩子們生好爐火,這一切準備好了以後,還要去接年齡小的孩子,
歷年來,劉老師由於教學認真負責,先後獲得了多項表彰。
他家裡的獎狀是對他工作的最好的肯定。
這位老師在學校當著校長、老師、保育員、安全員等多種角色,而家庭的重擔落在了妻子身上。
談到自己的家庭時,劉老師無不感慨的說,由於工作他顧不上家庭,顧不上孩子,家裡種的幾畝地裡裡外外基本上都由妻子操心。
劉老師只能選擇週末的時候才能幫著妻子幹一些家務活,兩個孩子都上了大學,依靠他的工資也遠遠不能支付孩子的學費,所以他的妻子選擇在農閒時候去省城打工。
他說,對於當初選擇的教師這個職業,無怨無悔。
這些年來,他教過無數的學生,從這裡走出去的學生回到山裡的時候,也不忘來看看他,感謝當年的培育之恩。
或許,一位教師,能夠在熱愛自己事業的同時,用自己最大的心智和愛心讓學生記住,這恐怕是當老師最大的幸福了吧。
他用一已綿薄之力,用心血點燃了山村孩子光明的人生!也許在山村裡當老師就必須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育苗有志閒逸少,潤物無聲辛勞多”這是對老師真實的寫照。
二十多年來,有許多的孩子走出了巖村,有了自己的事業,而劉老師依然在堅守著自己心中的教育夢想,依然在擔負著一、二年級和學前班的複式教學的教學工作。
在他的教學階段從未出現過一個失學兒童。
他用赤誠的心靈、無私的付出守望著山村的明天,用23年堅毅的守候造就了平凡,對教育事業的一腔忠誠點燃了一代又一代山裡孩子們的希望之光!
在這份堅守背後,還有這樣的鄉村教師忠實地守望在大山裡,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代課老師的幾許無奈。
也許,正是生命有了積澱,才有被人們稱之為的“生命的厚實。”
普通而平凡的山民,給了我們人生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