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仿永樂甜白釉高足杯,三十年代末出現在琉璃廠,幾乎所有收藏家、鑑定家都認為是真品。
四十年代初,由帝都大古董商嶽彬鑑定為真品,並賣給了上浦的收藏家梁培。
梁培認定它是一件珍貴文物,一直珍藏著,並在五十年代帶往香港。
就是這件高足杯,其實正是同泰祥仿製的。
據在同泰祥當過經理的陳建侯說:“同泰祥仿製的官窯瓷器,最能亂真的是雍正、乾隆的一道釉(單色釉)瓷器。”
“最精美的是仿乾隆官窯琺琅彩和粉彩瓷器,還有黃地青花宮廷用器。”
“在鑑別中最容易忽略的是仿明代宣德青花瓷器,往往會被人誤認為是雍正仿宣德,看不出是民國仿的。”
德泰和同泰祥仿製了多少足以亂真的明請官窯瓷器,無法統計,它們至今仍在海內外文物市場上時時現身……
我們時常聽人說:“哪來這麼多的官窯瓷器?拍賣行90%都是假的……”
我們不去細究這樣的表述到底有多少正確性,也不去研究怎樣的表達才是正確的。
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市場上確實有不少所謂的官窯並非是真正的到代瓷器。
其中殺傷力最大的是以上所述及的民國仿品,不要說是境內的拍賣行把這樣的東西當作真品在拍賣,即使是境外的大拍賣行,也有難辨真假、魚目混珠的。
其實這裡頭的道理很簡單。
要知道,連嶽彬、沈吉甫、梁培這樣的大收藏家、大鑒定家都真假難分,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夠予以準確鑑定呢?
能鑑定出幾分、能鑑定出多少?
另外,劉勉之當時依照古物陳列所原件限量仿製的,並由京城收藏家和古玩行人都參與、足以亂真的明清官窯瓷器,現在又有誰能鑑定其真假呢?
還有就是包括傅義在內的京津等地的達官貴人,從德泰、同泰祥買的明清官窯仿器,現在在哪裡?
假設從這樣的渠道流傳至今的一件瓷器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有誰能不為如此的身世而動心、豔羨?
1940,李春生從從九江口運往津城的數十隻木船所載、包括上萬件精品在內的近千包(箱)陶瓷鎮積存的仿製官窯瓷器,以及德泰、同泰祥大量出售給香港地區、日本、東南亞各國的大量仿品,今在何處?
我們的藏家滿腔熱情,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從海外“回流”的文物中,這樣的民國仿品佔了多少?
劉永清面對著那一對仿乾隆官窯茶葉末古銅彩的花觚,“實在看不出是仿的”,說是“如果不上手,還以為真是乾隆官窯呢”,這樣一類民國仿器如果置於你的面前,你呢?
這些事兒,張天元原就是知道的,只是他到今天之前,見過的民國高仿瓷實在太少了,所以還沒有引起太大的警惕心。
然而這一批黑市交易的所謂海撈瓷,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仿古瓷,偶爾會夾雜幾件真品。
比如慎德堂款的粉彩,還有雍正年的粉彩。
但也就那麼幾件而已,其餘足以以假亂真的東西,竟然全都是仿古瓷。
說句實話,如果張天元不是有鑑字訣,看到這些東西,他都要懵了,糊塗了。
在不使用鑑字訣的情況下,他的鑑定技術不敢說全國第一,最起碼也是排在前十的。
連他都能看走眼的東西,別的人,包括那些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的專家,他們真就能看得真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