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鑑寶秘術新筆趣閣> 第三九五六章 搜刮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九五六章 搜刮 (1 / 2)

把整個房間簡單檢視了一遍,確認沒有危險,張天元才對這房間裡的那些東西仔細觀察了起來。

臥室裡面陳列非常簡單,就是床和桌子之類的東西。

桌子也是古物,只可惜已經嚴重損壞了,就算帶出去,估計也沒什麼用了。

至於那床則是用石頭和泥漿盤成的炕,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不過張天元在地面上的角落裡發現了幾顆散落的珠子。

這就有點意思了。

在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中,作為玉器的搭配,珠子總是一直伴隨其左右,故古人也總是喜歡以“珠玉”並稱。

在《管子·國蓄》中有“玉起於禺氏,金起於汝漢,珠起於赤野……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的記載,當時人對於珠玉的看重可見一斑。

在古籍中真正關於珠子的獨立記載,最著名的莫過於東周時期的隨侯珠了。

古人甚至將其與和氏璧相提並論。

《淮南子·覽冥訓》:“譬如隨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並且隨侯珠到西漢時依舊存在,而且是當時國之重器“為隨侯(珠、劍寶、玉寶璧、周康寶鼎立四祠於未央宮中”,這是《漢書·郊祀志》中記載的。

雖然在典籍中僅只言片語的隨侯珠已令今人飄渺不可尋,今天的收藏圈內面對那些同樣來自古代的珠子依舊興趣正濃。

張天元仔細將地上的幾個珠子撿了起來,小心翼翼地用東西擦乾淨了,然後仔細賞玩起來。

這幾個珠子之中年份最高的是一枚紅山文化的玉珠。

玉珠高1.5、寬0.81.4厘米,通體鈣化為雞骨白狀態,由於其殼狀態完全類似同時期紅山文化出土的其他雞骨白形態玉器。

珠子整體上大下小如一喇叭形狀,底部亦有打窪掏膛工藝,造型十分罕見。

這種器型究竟在當時有何意義,實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正是有這種未知的色彩充盈於其間,使小珠子在賞玩之餘令人平添了許多探索考證之趣。

若言體量則當屬另外一枚煤精質地的夏家店文化珠子了,這枚珠子呈扁圓鼓狀,直徑達2.4、厚1.7厘米。

煤精又稱煤玉,煤精是國際公認的有機寶石之一,在寶石學上將其歸入“珀、珊瑚”類。

因為其主要出產於中國東北地區,故當地夏家店下層文化中的文物很多都是這種材質,在夏家店文化遺址中發現出土了大量的煤精飾品。

這枚夏家店文化煤精珠子,四周各有三道線切弦紋作為裝飾,頗顯其獨特之處,珠子整體飽滿,包漿完好,堪稱珠圓玉潤。

如果平時拿在手上細細欣賞把玩,倒也可以自詡掌上之珠了,不經意間又增加了幾分盤玩之趣。

還有一枚是東周時期八稜勒子。

勒子亦屬於古代珠飾中的一種,通常人們將形體較長的稱勒子,形體較短的稱珠子。

這枚勒子長3、寬1.2厘米,屬於地方玉材質,呈雞骨白狀態。

張天元清楚記得自己在一次翻閱考古圖錄《輝縣琉璃閣甲乙二墓》一書時曾經也看到過一些關於珠子的資料。

這枚勒子與其中記錄的一對東周時期“白玉稜管狀飾”極為相似。

雖然尺寸有所出入,但造型基本一致,看到這珠子與自己記憶中的寶物相呼應的確是件妙極的事情,既是對於物件斷代的參考,也頓時令自己充滿成就感,欣喜之餘不由多了幾分怡然自得之趣。

宋人趙希鵠在其所著《洞天清錄》序文中寫道:“(收藏時取古人妙跡,以觀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挲鐘鼎,如親見商周。端硯湧崖泉,焦桐鳴玉佩,不知身居人世。”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