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檢測發現的三件假貨,來自東南亞、南亞地區,兩件假紅寶石首飾購於美國,一副假藍寶石首飾購於斯裡蘭卡。
參加此次活動的熊女士拿到檢測結果,臉上有些掛不住。
她此次送檢的兩樣首飾,均被檢測為假貨。
據她介紹,被檢測出是託帕石的所謂藍寶石耳釘,是2004年在斯里蘭卡旅遊時花400美元購買的,那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還在8:1,合人民幣3200元。
2011年,她在美國旅遊花30000元買了一枚紅寶石戒指,這次檢測發現其實是石榴石。
這次檢測發現的最貴的假貨,據所有者李女士介紹,也購自美國,是一枚花了79900元的吊墜,買時說吊墜上鑲嵌的是紅寶石,檢測結果是石榴石。
根據張天元的判斷,那件石榴石的吊墜,頂多價值一千來塊而已,真得是賠到姥姥家去了。
據檢驗專家介紹。
人工處理的珠寶,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市場上出現了。
之前提到的人工上色的翡翠平安扣,是1989年購於雲省某商場。
由此看來,消費者在外地、境外購買到假貨或人工做偽珠寶的風險不小、
造假“技術”進步、專業知識缺乏致受騙受鉅額價差誘惑,做假做偽者的技術也在進步。
以紅寶石與石榴石為例,價差非常之大,從三四倍到幾十倍之間,而藍寶石與託帕石也有天壤之別。
關鍵是這類假冒珠寶,普通人靠肉眼很難判斷,需要很專業的人才能區別,市場上傳言稱紅色的珠寶就是紅寶石,而藍色的就是藍寶石,對消費者有極大欺騙性的。
從檢測中心掌握的歷史檢測資料看,這類假冒珠寶多出現在消費者出境購物。幾乎每次旅遊旺季,消費者從境外帶回珠寶中常常發現此類假貨。
以翡翠為例,人工上色前的翡翠,可能是地攤貨,只要10元或幾十元,做假後身價至少上漲10倍。
而這種現象在國內外旅遊景區較為常見,幾十元的貨賣到上千元,甚至更高。
此類受騙上當的案例層出不窮,究其原因,不僅是消費者缺乏專業知識,更多的是消費者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購物時迷信外國貨,或輕易聽信所謂的靠近原產地就會便宜的說法。
這樣一來,到境外或景區購買珠寶,幾乎等同於賭博。
“師父,您這麼一說,珠寶假貨、摻假究竟有沒有辦法防範呢?”
劉金寶好奇地問道。
“當然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