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德說,“既然來了就碰碰運氣。當時,有幾個老頭在村頭下棋,我就過去問問是否有老傢俱。
這時候,恰巧有一個年輕人過來,說在村子偏僻處有一間小屋子,裡邊有幾件老物件。
我就跟著去了,之後他從屋子裡拿出一件東西,我那時候就有感覺,應該是古代放秤的戥子架,最後以240塊錢成交。”
買完之後,他難以抑制自己的興奮之情,騎上腳踏車飛奔往回走。
最終,這件東西創造了黃花梨小件當時的國內外成交記錄。
“這件東西太好了,都是雕螭虎的,直到現在也沒有超過它的。”據瞭解,這件東西現為香港一位大藏家收藏。
隨後幾年,慕容德轉戰廣省中城、上浦,“賣新的仿古傢俱,收舊的古典傢俱。我覺得自己主要還是做老貨的。”
精準的眼光和活絡的頭腦讓他的生意蒸蒸日上。
當時,最初跟慕容德一起收傢俱的行家有不少,但很多賺了點錢就轉行做其他的了,他是為數不多堅持下來的,“這一方面是因為老天的眷戀,另一方面也跟自身努力有關。”
“其實,對於古典傢俱,我一開始談不上喜歡,就是為了掙錢、改善生活,後來就慢慢喜歡上了。”
事實上,早期的慕容德更多時候是一個“古董商販”。
跟很多人一樣,“買賣或經手的東西很多,但是並不研究,不做功課,也說不出東西好在哪裡,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在買賣的時候別人知道你是誰,但買走之後,你就被遺忘了。”
不過,他很早就開始意識到這點,並完成了從“古董商販”到研究者的蛻變,“現在,很多人只能拿著照片說,這個東西是我賣的,我覺得很可憐。”
轉戰上浦,是慕容德事業的一個轉折點。
2006年,因為世博會原因,他上浦的店面臨拆遷,“我不想再換其他地方”,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最後選擇還是留在了上浦。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他開始涉足雅昌論壇,一個雲集了當時很多專業玩家的地方。
“時間我都記得很清楚,2006年11月11日,我註冊了賬戶,網名慕容。論壇上,很多網友水平很高,帖子寫的很好。我當然也想這樣,但剛開始,我的帖子有時錯別字連篇,觀點也有點模糊,就有人拍你,跟你爭辯。”
慕容德骨子裡是個不服輸的人,為了回擊,“我就開始找資料、買書,練習打字。”
結果一發不可收拾。
剛開始他是有選擇性的買,後來只要是好書,他就會請朋友帶回來。
“到現在為止,我買書花的錢在老家買兩套房是夠了。其中,三株商會的書一本就要一兩萬,還有一些民國版、日版、歐版的珍貴書籍。這些書買了後,我大都看過了,沒有說堆在哪裡。”
有一段,他有點走火入魔,經常整宿不睡覺的看書。
也就是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他逐漸完成了自己的進階。
“之前,很多藏家或客戶覺得自己高高在上,擁有話語權。但我現在就是在交易前先做研究,然後把功課呈現給客戶,我們和客戶是朋友,是平視而不是俯視,這也是我希望的狀態。”
他雖然很幸運,但也並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