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親王曾在蓉城草堂待過,此書便留了下來,後於抗日年間散落民間。
《唐宋元文約選》真正歸屬張家是1940年秋。
果親王允禮曾經奉命在川州工作過,現在蓉城還有王府的舊地名。
就像《昭明文選》一樣,清朝皇帝希望給皇室貴族子弟,編選一本唐宋元時代最好的文章,果親王奉命點定了這部《唐宋元文約選》,一般來說,點定之後再呈報皇帝御覽,由皇帝批准後,再刻印。
可能由於當時的種種原因,這部書點定以後,沒有刻印。
或者說果親王還沒來得及呈報皇帝。
就這樣,它成了一個珍貴的抄本。
見過它的人也很少很少。
但是知道的人不少。
這部書應該說凝聚了當時的文化精英的心血,所以果親王對它十分珍愛。
這部書就是這樣到的川州,後來從王府流向民間。
張天元在一份回憶錄中看到過,張太無先生自己說,書的賣主是個八旗子孫,出價很高,他當時是用12麻袋銀元及金條,裝了一船,張太無把裝滿銀元及金條的麻袋放在船上。
船是那種舊式的蜀中內河客船,大概長12公尺左右,銀元用5個裝米的200公斤裝的大麻袋兜著,整整12麻袋,整齊地摞於船內。
有了這批書,家中的藏書量一下子增至三萬八千多冊,時為張太無先生收藏最盛期。
歷經坎坷,這批藏書終於得以安放。
然而,好景不長,後來張太無先生以鋃鐺入獄,所有財產沒收,其中包括家中所有珍藏。
他於1977年去世,去世前還對這批書念念不忘,並留下遺言:“所去之書,如有璧歸之日,家可分,人可散,書不可離。”
在張太無家屬捐贈的萬餘冊古籍中,最受張太無先生生前喜愛,且最具價值的當屬那部24冊的清代抄本《唐宋元文約選》。
這部書的珍貴之處在於除了海內外僅此一本外,此書乃50名進士手抄而成,書中還有清康熙第16子果親王允禮的親筆點定印章。
你去“百度”、“谷歌”搜搜看,肯定沒有相關的內容。
提到它,各大專業院校的古籍學者,沒有一個不知曉。
但是,親眼見過這部書的人應該是有數的,就是數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