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鑑寶秘術新筆趣閣> 第三四八九章 參觀筆廠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四八九章 參觀筆廠 (1 / 2)

劉昌明記得自己年輕時,鎮上大概有2000多人,幾乎家家戶戶都做毛筆。

大都是家庭小作坊的生產型別,女的做筆頭,男的修筆。

善璉有座萬安橋,每到趕集的時候,鄉下人就把自己家裡做的湖筆擺在萬安橋附近賣,非常熱鬧。

善璉是個小地方,本地文人並不算多,大量的湖筆都是依靠筆莊在銷售。

建國前,在全國各大城市,幾乎都有善璉人經營的筆莊,比如帝都的戴月軒,上浦的周虎臣等。

依靠這些筆莊建立的商業網路,湖筆的銷售範圍慢慢擴大,影響也越來越大,最終成為中國的“筆都”。

三輪車穿過一條仿古街,停在了一個古色古香的牌樓門口,這就是他們本次的目的地——善璉湖筆廠。

湖筆廠的原址是當地人紀念蒙恬的蒙公祠。

走進廠區,在中庭的院子裡,有一尊雙羊的雕塑,原型就是善璉湖筆廠的雙羊商標,這也成為上乘湖筆的重要標誌。

劉昌明帶張天元走上臨近的一座小樓。

上到第二層,只見走廊上曬著幾十盤洗淨的羊毛,一撮撮羊毛像是豆腐一樣整齊排列著,散發出動物的羶味。

隨後張天元跟著劉昌明進了車間,這才看到了湖筆製作的全過程。

今天的善璉湖筆廠,除了生產湖筆外,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湖筆展示區——各個工作環節都有清晰的解說,引導你瞭解從筆料區分、筆頭製作、裝套、擇筆到刻字等主要環節。

同一般毛筆僅有17道製作工序不同,湖筆一共有120道工序。

看一支毛筆好壞,關鍵就是看毛筆的“鋒穎”,在水盆前,劉昌明坐下來給張天元演示了“擇筆”這個過程——他靠著一把小刀,將毛一根一根地梳理開來,放在接頭管上。

他告訴張天元,得把折毛、病毛、無鋒的毛都切掉,做到“光、白、嚴、直”四大要求,才能稱得上是一支好湖筆。

一邊擇筆,劉昌明一邊解釋說:“好的短鋒必須要跟筍一樣,而長鋒則必須要像竹葉一樣。”

所以擇筆工必須對每根毛進行分析,“如果一支筆的‘鋒穎’是1公分,那它所有毛的峰穎都要是1公分,一層一層地貼上去,總共有3層。”

根據山羊毛的不同特質,羊毛又被筆工細分為19個品種,他們必須熟悉每個品種的特點,唯有如此才能在處理時做到得心應手。

經過嚴格擇筆工序的毛筆,“鋒穎”完美無缺,筆尖才能既富有彈性又不會開叉。

讓張天元頗為意外的是,雖然劉昌明能精準地分辨出各種型別的毛筆分別適應的字型,但他並不會寫毛筆字。

而他制筆的信心,來源於湖筆透過千百年累積形成的精細而熟練的工序分工,每一種湖筆的從原料、造型到做法,都經過老師傅們世世代代的試驗,早就已經固定下來,一支毛筆只要嚴格按照傳統工藝來做肯定好寫。

劉昌明的這番話,讓張天元對“匠人”這個概念又有了全新的理解。

文房四寶中,向來有“筆墨紙硯”之序。

之所以把筆放在首位,皆因制筆太難。

黃庭堅曰:“唯筆工最難……研得一,可以了一生。墨得一,可以了一歲,紙則麻楮藤竹,隨其地產所宜,皆有良工。”

但是制毛筆太難了,因為,對每個筆工來說,都有要嚴格遵守的“三義四德”。

所謂“三義”,是遵守制作工匠技藝要秉承“精、純、美”的準則;所謂“四德”,是指生產出的成品湖筆要“尖、齊、圓、健”四德齊備。

“善璉毛筆一直到現在都是由純手工製作,湖筆雖小,但制筆卻是一個系統工程。每支湖筆從原料進口到出廠,都要經過擇料、水盆、結頭、裝套、擇筆、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而每個大工序,又可被分解為少則二三道,多至二三十道小工序。”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