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件。”
陳老闆開啟了一個盒子,對張天元說道。
張天元迫不及待地過去看了一眼。
竟然是清乾隆御製琺琅彩「祥雲瑞蝠」開光式「四季花卉」圖紙搥瓶!
而且這玩意兒竟然是一對!
兩瓷瓶展現典型的帝都畫琺琅風格,尤顯珍貴,所繪花卉相同,唯構圖有別,兩瓶圖樣如鏡映像,相伴成趣。
瓶身飾四圓形開光,內繪庭院景緻、四時花卉,巧妙動人,和諧統一,讓人聯想起中國南方園林月洞門。
構圖典雅,寓意吉慶長壽。
四時花卉,以南天竹及水仙代表春天,以蜀葵象徵夏天,以萱草及罌粟寓意秋天,以終年花開的玫瑰和常青的翠竹表現冬天,精製白瓷繪飾入微,媲美帝都玻璃胎畫琺琅器,讓人印象深刻;
比較一件帝都故宮藏清乾隆玻璃小瓶,繪有類似的琺琅彩裝飾,收錄於張榮著《光凝秋水:清宮辦瓣處玻璃器》、帝都2005年、圖版84。
這個資料,張天元可是記得非常清楚的,此時他那過目不忘的記憶力自然就是立了大功了。
開光景中石臺灌的渲染頗法,可能由供職清宮之西洋畫師引入。
早於雍正時期,西風頗染己於琺琅彩瓷上出現;
比較一件臺北鴻禧美術館藏清雍正琺琅彩芙蘆雁紋懷,開光外圍之天藍地雲蝠紋,色彩搭配協調,當世罕見。
可比較一對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磁胎洋彩雲龍撇口碗,上飾藍天白雲,施濃豔藍料,有別於典型景德鎮風格,收錄於廖寶秀著《華麗彩瓷-乾隆洋彩》。
圖錄中此對碗被稱為「洋彩」,而乾隆七年《活計檔》將其記錄為「磁胎琺琅畫山水雲龍碗一對」。
琺琅彩紙槌瓶,頸上所繪黃地纏枝花卉紋,與帝都銅胎畫琺琅有異曲同工之妙。
相信這件瓷瓶,與銅胎器一樣,出自同類作坊,由深諳銅、瓷胎畫琺琅的藝匠繪畫。
金屬胎畫琺琅於康熙年間帝都作坊,風格延續至乾隆時期,多繪纏枝花卉,粗莖等寬,齒狀葉緣,脈絡清晰,深色描邊,輪廓清晰,末端園鈍或偶現尖鉤狀。
紋飾所用色彩多樣,唯陰影效果不甚明顯。
此繪畫風格未為景德鎮所用,後者所繪色地纏枝花卉較為簡約,多飾羽狀紋,末端塵銳或偶做圓鉤狀,強調明暗陰影。
瓶肩所繪螭龍紋帶,與帝都制金屬胎畫琺琅及其他琺琅彩瓷極為近似,異於景德鎮所繪仿古青銅螭龍紋。
對瓶所施釉彩新奇,顏色多樣,豔麗矚目,細如仰蓮瓣紋等副紋飾也施五色,與景德鎮常見粉彩大相徑庭。
帝都與景德鎮制彩瓷之別,還見於所落款識。
乾隆時期,帝都內廷造琺琅器常見楷書年款,景德鎮則常署篆書六字青花款,偶以白地、甚或松石綠地釉上藍料四字款替之。
上浦博物館藏琺琅彩瓷瓶,繪西洋人物圖景,明暗對比強烈,瓶勁繪黃地龍蝠穿纏枝花卉紋,與這件東西瓶頸繪飾風格十分接近,兩件拍品原屬賀璧理之藏。
賀璧理,光緒初年任職京滬兩地之海關總稅務司專員,是早期收藏清代華美御瓷的西方鑑賞家之一。
晚清時期,清瓷御器在海外未為人識,賀璧理己雅藏御瓷。
他的部分收藏得自一位怡親王,可能為第六任親王載垣咸豐帝顧命八大臣之一,贊攘政務王大臣,曾輔佐幼皇同治。
十九世紀末,賀璧理把大約三百件清代瓷珍運往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尼博物院,其中便包括此對紙槌瓶,後刊登於188788博物院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