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鑑寶秘術新筆趣閣> 第三四零五章 各路大盜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四零五章 各路大盜 (1 / 2)

案發時,盜賊將這所博物館的安保系統關閉,切斷大門上的掛鎖並破壞了一扇窗戶後,頭戴面具,隻身潛入館內,不過這一過程被監控攝像機拍下。

當夜有3名保安值班,但他們“什麼也沒看見”……

2004年,大英博物館多件中國文物被盜,現場沒有任何玻璃破碎的痕跡,盜竊者也沒有觸發任何警報系統。

發現失竊後,大英博物館一時竟無法知道到底丟失了多少件展品。

事後分析原因發現,大英博物館面積龐大、展品眾多,但是安保人員的數量有限,每個展室內也只安排了一兩名工作人員,於是盜賊便有機可乘。

除了盜賊“技術高超”外,這樣的“盜寶案”往往有博物館內部員工的裡應外合,或者根本就是“內鬼”所為。

2010年,埃及馬哈茂德·哈利勒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價值5500萬美元的凡·高油畫《罌粟花》失竊。

埃及內政部的訊息稱,種種跡象表明,一名博物館員工參與了此次盜竊活動,或者這名員工就是盜竊者。

此外,埃及政府調查後發現,馬哈茂德·哈利勒博物館存在多處安全漏洞,館內47個監控攝像頭僅有7個能夠正常工作,而警報系統則完全失靈。

而在2006年8月,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共有221件館藏珍品被盜,總價值約為1億美元。

警方調查後宣佈,46歲的女保管員拉莉莎·扎瓦斯卡婭是該案件的主謀。

據其被捕的丈夫和兒子交代,扎瓦斯卡婭從1992年起就開始將藏品從單位“捎帶”回家,父子倆將藏品轉賣出去。

藏品一般可賣幾百至數千美元,以此補貼一家人窘迫的生活。不過蹊蹺的是,扎瓦斯卡婭在案發前幾個月就已在辦公室突然死亡。

最後,還有一些人打著科研的名義與博物館接觸,實際上是盜竊文物。

2014年11月,埃及一家地方法院缺席審判了3名自稱為研究人員的德國人,他們被判處5年監禁。

據報道,該案發生在2013年,這3名德國人夥同6名埃及人從胡夫金字塔內盜走了帶有法老胡夫名字卷軸的碎片以及一些石頭標本。

這3名德國人當時對胡夫金字塔管理方表示,他們需要卷軸碎片是為了測定其年代,以驗證一種冷門說法——胡夫金字塔比通常認為的還要早幾千年。

幸運的是,埃及方面已經在2014年8月追回了卷軸碎片。

據統計,在如此眾多的藝術品失竊案中,最後能破案並追回的藝術品,只有被盜總數的5%。

事實上,在美國就發生過一次非常離奇的博物館盜竊案,只不過這一次的目標是波士頓博物館。

1990年3月18日夜晚,兩名裝扮成警察的男子進入位於美國波士頓的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在81分鐘內偷走了13幅曠世名畫,包括繪畫大師維米爾、倫布蘭特以及德加的名作,總價值高達5億美元。

據悉,劫匪沒有使用任何攻擊性武器,然而,由於一些名畫面積太大,劫匪竟無情地用刀子將它們從畫框裡切了下來。

此案發生後,美國立即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大肆搜尋這13幅藝術珍品。據悉,這一案件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藝術品偷盜案。

FBI更是一度懸賞500萬美元捉拿劫匪,都沒有找到有關的任何線索。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