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沒問題,張老師你說十萬就十萬。”
年輕人樂得屁顛屁顛的,怎麼可能不答應啊,他只花了五百塊就買回來了這個黑不溜秋的官印,沒想到一轉手就是十萬,不同意那是腦子有問題啊。
“對了,你手裡頭那個四四方方的陶罐子哪兒來的?”
張天元沒著急付錢,而是指了指年輕人手裡的陶罐問道。
這種陶罐非常罕見啊。
一般的陶罐都是弧度非常完美的曲線做工。
可是這年輕人手裡頭的陶罐居然是四四方方的,這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因為無法精確判斷出這陶器的準確年代,所以張天元乾脆用了鑑字訣。
“哦,居然是漢代的鉛釉陶!”
張天元倒是有些意外了。
漢代陶藝最高成就可以說是鉛釉陶的生產。
我國帶釉陶器早在商周時期即有發現,但生產少。
西漢宣帝以後,在關中、洛州等地較多出現,東漢普及全國,數量大增,成為漢代一個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種。
這種釉陶器,胎體是陶,釉是以銅和鐵的氧化物作呈色劑,鉛的氧化物作助熔劑的釉。
鉛釉陶燒成溫度低,大多為700℃,所以叫低溫鉛釉陶器。
鉛釉陶器的特點是:釉的熔融溫度低,高溫下粘度小,流動性較大可以比較均勻地覆蓋在器物表面,冷卻後的釉清澈透明,平整光滑,玻璃質較強,指數較高,光彩照人,有很高的裝飾作用。
由於燒成溫度低,胎體不結實,釉中鉛含量高,所以不大作食器,大多作裝飾器和明器,漢代幾乎全作明器,器形有:鼎、盒、壺、倉、灶、井、水碓、磨、樓閣、池塘等等。
漢代鉛陶的大量燒製成功,不僅是漢代陶器的一大成就和特點,開創我國低溫釉陶大量生產之先河,而且對我國漢以後陶器生產影響深遠,唐代的三彩陶,宋明的琉璃釉陶均從中發展而來。
更準確一點來說,年輕人手裡頭的陶器也可以說是一個盒子。
漢代人重視墓葬,成為習俗,殉葬品力求豐富而精細,被稱為“明器”,它與祭器之別在於它是專門供死者在陰間所用而非為生者用具。
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質品、金屬製品、木質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為陶製品,因為這種材質可歷千年而不腐敗。
除飲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擬生活場景,加以縮微,如陶製的樓閣、倉房、灶臺、獸圈、車馬、井臺、奴僕等等,營造虛幻環境供死者享用。
也就是說,年輕人手裡頭這件漢代陶器,多半是有人從漢代的墓葬裡面弄出來的,而且根據張天元的觀察,這東西出土時間並不算長,應該只有幾個月而已。
“你老實說,這東西從哪兒弄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