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七歲開始學書,先後從師於出身書法世家的衛夫人和叔父王廙,以後又博覽了秦漢篆隸大師淳古樸茂的精品,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
晚年書法爐火純青,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蘭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蘭亭序》結體欹側多姿,錯落有致,千變萬化,曲盡其態,帖中二十個“之”字皆別具姿態,無一雷同。
用筆以中鋒立骨,側筆取妍,有時藏蘊含蓄,有時鋒芒畢露。尤其是章法,從頭至尾,筆意顧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斷意連,氣韻生動,風神瀟灑。
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右軍《蘭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出,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最難能可貴的是,從《蘭亭序》那“不激不厲”的風格中,蘊藏著作者圓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功力、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操。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行書法帖。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時的得意之作。
不管是王羲之還是《蘭亭序》,相信知道的人非常多。
然而真正見過的人卻少之又少。
恰恰柳憐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當她看到這石板上的刻字的時候,那一瞬間,竟然失聲驚叫了起來。
這即便是臨摹版,那也怕是達到了非常高的藝術水準了。
不過張天元關心的卻不是那些字,雖然那些字雕刻水準很高,也非常接近於《蘭亭序》。
但說實話,他對王羲之的書法研究之深,怕是當今世上無人能及了,所以一看就知道這是臨摹的作品。
當然了,臨摹的水準很高,這一點不得不承認。
不過臨摹的就是臨摹的,不管水平多高,那都不是真品,所以他第一時間注意到的反倒不是這些文字,而是那所謂的青石板。
眾所周知,陝州產藍田玉。
藍田玉有青綠色的,也有黃綠相間的。
如果說上面有比較嚴重的土沁的話,那看起來並不好看,感覺就跟普通的青石板差不多。
可是稍微處理一下,就能再現美玉的真相。
為什麼要提起藍田玉呢?
那是因為,這所謂的石板,其實根本就是傳誦了數千年的藍田美玉。
“藍田玉”之名是因其產於陝州的藍田山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