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鑑寶秘術頂點小說> 第三五三零章 王者之鉞(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五三零章 王者之鉞(二) (1 / 2)

很多專家都認為,斧鉞和“王權”的關聯,萌芽於新石器時代。

作為一種進攻性的手持兵器,斧鉞的使用不僅需要技巧和力量,更需要無畏的膽識和勇氣。

在近身肉搏戰中,手持斧鉞、驍勇異常的勇士,無疑會在捍衛集團利益的過程中獲得所有成員的擁戴和推崇。

這應該是青銅鉞成為王權象徵的現實基礎。

所以我們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看到,王者征戰沙場總也少不了斧鉞。

如《說文》引《司馬法》雲:“夏執玄戉,殷執白戚,周左仗黃戉,右秉白髦。”

《史記·殷本紀》亦曰:“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

《詩·商頌·長髮》:“武王(成湯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

從王權象徵物引申開去,青銅鉞也被視為軍事指揮權的象徵。

《淮南子·兵略訓》中比較詳細地描述了君王授命將軍時的具體情形:君王“親操鉞,持頭授將軍其柄曰:‘從此上至天者,將軍制之。’復執斧,持頭授將軍曰:‘從此下至淵者,將軍制之。’”

說明斧鉞作為軍事統帥權的象徵,乃是將軍率軍征戰的必需之物。

而王者進行朝政與禮儀活動,斧鉞同樣不可或缺。

《逸周書·世浮》中雲:“(周武王秉黃鉞正國伯,……王秉黃鉞正邦君。”

說明周王作為宗主國或者盟主國國君,必須秉黃鉞親理政事。

而大凡有大型國事活動,王者身後須設有繪製斧鉞圖案的屏風狀禮儀設施。

春秋戰國以來,斧鉞逐漸失去昔日的輝煌,但在天子的大駕鹵簿中,卻也一直少不了黃鉞,青銅鉞作為皇權的象徵之一仍殘留在禮制的行列中。

《後漢書·輿服志》中記載的天子出行,“乘輿法駕……後有金鉦黃鉞,黃門鼓車。”

一直延續至漢代,仍可見沂南漢畫像“車馬出行圖”中的斧車,斧應是鉞的傳承。

唐代的統治階層似乎以列戟制度取代了斧鉞,這點為皇親貴族墓葬壁畫所證實。

但據杜佑《通典》記載,唐代皇帝出行儀仗行列中仍保留著黃鉞車,甚至天子八寶(各種璽印在出行時也需置於黃鉞車中。

到了崇尚復古的宋代,統治者又一度恢復了斧鉞制度,考古發現中斧鉞(包括壁畫較為常見。

在《宋史》卷二七九記載:“(宋太宗嘗幸內廝,(張進以親校執鉞前導。”

這說明皇帝的日常活動或出行禮儀中,仍然以斧鉞來彰顯王權。

宋代以後,斧鉞非常少見了。

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兩漢出行儀仗配置專用的斧鉞車,似乎過於繁縟,尤其火器的出現可能弱化了斧鉞的威嚴感;二是斧鉞的象徵意義可能逐步為另一種禮儀化形式——圭所代替。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