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宇的故事講完了之後,張天元也是若有所思,關於微雕,他的確瞭解不多,原本以為微雕在收藏界根本不
算什麼熱門收藏品,可是張天元用電腦查了一下資料之後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了。
之前就說過提起微雕,人們就會想起明人魏學洢的《核舟記》,他記述了“奇巧人”王叔遠的核雕《夜遊赤
壁》,令人歎為觀止。作為我國傳統的工藝技術,微雕藝術品在收藏拍賣領域也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微雕作品的
拍賣趨勢和前景日漸紅火。2005年春,上浦大眾拍賣行曾拍賣一件微雕九龍壁,落錘價格敲定在66萬元。而清末
微雕家於碩的作品,則是拍賣會上的搶手貨,屢屢拍出高價。
一粒米大小的物品能藏納什麼?對於許多人來說,或許視而不見,但對於微雕大師來說,卻可以把整篇《陋
室銘》和一幅山水畫裝進去,這就是微雕藏品的魅力。如:唐代的雕刻家能在一根象牙筆桿上雕刻“將士行軍圖
”,明代常熟的王叔遠曾在桃核上鏤雕成“東坡赤壁夜遊圖”,而清朝因一位藝人在一粒芝麻上書“萬壽無疆”
為乾隆慶壽,讓微雕更加聲名大噪。
微雕藝術是由我國3000年前的甲骨文演化發展而來的傳統工藝美術,能在甲骨、象牙、珍珠、竹、石、瓷器
、米粒、頭髮上施展技藝,山水、人物、花鳥、禽獸、書法等不同題材內容都能在藝人刻刀下獲得生動表現。微
雕也是一種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刻技法,觀賞者須藉助放大鏡或顯微鏡進行欣賞。在五花八門的收藏品當中,微
雕藝術品以其新、奇、微、特的特點,刺激了一部分收藏者的收藏慾望。
目前,國內收藏微雕藝術品多以名家作品為主,這些作品除觀賞性外,還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作為普通收
藏者,無論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微雕藝術品,還是純觀賞性的微雕作品,只要藝術品位高、刻功好的均可
收藏。
如今微雕收藏在收藏界也是非常火熱的,只是張天元以前沒接觸過,所以不是很瞭解罷了。
微雕在我國古代曾經有過一段沉淪期,不過沉淪畢竟不是滅亡。
命如懸絲,卻一直傳承著。
之前提到的田宇父親收藏的那個唐代獸紋《心經》微刻銅鏡在大約4平方厘米的空間裡,刻了將近300字,字
比小螞蟻還要小。
那時,還沒有放大鏡,別說“讀者”,就是刻者,也無從閱讀自己的創作。
田宇的父親是幸運的。他藉助現代放大技術,成了第一個真正的觀賞者。
王叔遠的“核舟”刻得怎樣,只能聽魏學洢的敘述。因為已經遺失。再說,王叔遠的微刻已經華麗轉身,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