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普電話裡頭很是興奮,也很是慶幸:“當然,這一次最該感謝的就是張教授你,要不是您,我可就成了最大的冤大頭了。
對了,我和父親今天會到舊金山去一趟,親自接您到這邊來,我們的翡翠公盤馬上要開始了,絕對不能出任何差池。
所以還得有勞張教授您幫忙啊。”
電話裡,阿普說了一大堆話,其實意思嘛,就是兩個。
一個是對張天元佩服得五體投地。
另外一個,就是說要來找張天元。
張天元說你們過來吧,不過我要看到“誠意”。
大約兩個小時之後,阿普和他的父親穆圖斯,竟然還有那個秦方一起來了。
張天元雖然不太喜歡那個秦方,不過上門都是客,別人是來送禮的,也不是來打架的,沒必要在這上面計較。
他也不是那種小心眼的人。
穆圖斯恭恭敬敬地給張天元道了歉,然後拿出了自己的“誠意”。
張天元一看到就喜歡上了那東西。
這竟然是一件小型的青銅器。
根據張天元的判斷,應該是西漢的酒器青銅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自從發明了酒,隨之而來的各種不同型別的酒具便應運而生了。
酒器有著相當廣泛的社會功能,除了用於存貯、溫煮、飲用等功能之外,還起到了作為一種禮器的社會功能。
它成為衡量社會地位和等級制度的載體。
隨著酒文化的演變與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我們的祖先在學會利用糧食釀造酒的同時,各種盛酒的器物也就隨之開始了製作與發展。
青銅盉器型源自陶盉,自二里頭文化時期就開始出現,歷經商、西周、春秋戰國直至秦漢。
尤以商周為最多,在先秦墓葬的禮器組合中具有重要地位,至戰國晚期,青銅盉由禮器轉變為實用器,開始走向衰落。
青銅盉盛行於商代至戰國,形制多樣,一般是深腹、帶蓋、前有流,後有鋬,三足或四足。
商代盉多袋足,且流在器頂上。
西周時期盉流轉移至腹部,逐漸流行三足或四足盉。
春秋戰國時,盉口變小,腹部扁圓,流往往做成彎曲的鳥頭或獸頭狀,蹄形足較為常見,有的蹄形足做成動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