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朗誦網> 第二十七章 製茶(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七章 製茶(上) (2 / 2)

王然抱著炒好的茶回到茶坊,對睡眼朦朧的王大壺道:“掌櫃,試試我制的茶?”

見王大壺面無表情的望著自己,王然心說好吧,我又自討沒趣了。只好自己取來茶壺,捻出些茶絲放入,然後又取來熱水注入壺中,等了片刻,在將茶湯倒入茶碗,端到了王大壺面前。

王大壺看了王然一眼,然後低頭一聞,頓覺清香入鼻,仔細瞧那碗中,臉上不由泛起一絲疑惑,因為那碗裡的茶太特別了,既不是舒展成片,也非細碎茶末,而是捲曲成了絲條,沉澱在碗底隨水微蕩,宛如水草一般,襯的茶湯也愈加綠澈,再加上潔白茶碗上氤氳著的水汽,小小一杯茶,卻像是一汪湖水般碧波浩渺,不用飲,光是看著就覺得賞心悅目。

端起茶碗抿一口,只覺滋味濃醇、齒頰生香,王大壺不禁脫口而出:“好茶!”

王然囅然而笑,能讓惜字如金的王大壺出口稱讚,這法子看來有戲,見王大壺抬起頭面帶疑問的看著自己,王然心下了然,滿面春風道:“這是經我炒制過的茶。”

炒茶,這個為數不多的王然從師父王稚川那學到的本事,就是他有自信讓王家茶坊起死回生的關鍵。

...

以往世間茶葉製作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製成片茶,茶農從剛剛採摘下來的茶青中挑揀出品質較好的,放上甑蒸熟,用忤臼搗爛,然後放到模子裡壓制成餅或者團,接著焙乾,這樣就既可以長期儲存,也方便運輸和交易。

二是熬散茶,較老的茶青不易蒸熟搗爛,茶農便將其晾曬之後切碎,然後直接放入釜中熬幹,這樣的茶品質較差,多是貧苦百姓飲用。

這兩種方法制成的茶固然易於儲存,但製作過程卻消耗掉了大量茶葉本身的味道,故而在飲用時,喝茶人多會選擇烹煮茶葉,宋以前的人還會茶湯里加姜蔥橘皮等調味,以此儘可能增添茶湯的滋味。到了當今宋朝,人們愈來愈重視茶葉本身的味道,故而將茶研磨成粉後沖泡的點茶法蔚然成風,最多不過再往裡放點鹽。

但即使如此也難以恢復新鮮茶青的甘甜,王然的茶痴師父王稚川便十分不喜飲用製作過的茶,只好茶青。

但茶青放不了一兩天就會腐爛,大部分的新鮮茶葉還是需製成片茶或熬成散茶儲存,王稚川常為此抱憾,便有了剙造一種新制茶手段的想法。

炒,本是一種烹飪方法,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詳細記載了炒菜的製作方法,但受制於當時的炊具條件,能吃上炒菜的人寥寥無幾,只有王侯顯貴才能享用。一直到了五百年後當今天水一朝,得益於冶煉水平的提升,鐵鍋逐漸流行起來,與之相得益彰的炒菜法才漸漸普及。

王稚川有一次吃過炒菜後突發奇想,他了解到炒菜是透過把鍋燒到高溫,然後快速翻炒,使菜能在速熟的同時揮發多餘水分,但又不會糊,且這樣做出來的菜也能極大地保有菜蔬本身的滋味,較之蒸煮出來的菜更美味,於是他便想不如把炒菜和製茶結合在一起試試。

王稚川略一嘗試果然卓有成效,於是就繼續摸索下去了,經過長久的試驗,他終於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步炒茶法—一去生,二去青,三揉捻。

經過這三步製成的茶葉,較之片茶和熬茶不僅同樣易於儲存,還能最大程度保留茶青的甘澀滋味,形狀也好看,而且炒過的茶不需熬煮,只用滾沸的水就能沖泡出一碗滋味濃郁的茶湯,十分便利。最珍貴的是,王稚川發現炒茶還能去掉茶青的青腥味,讓茶的味道更為純粹。

王稚川獨創此炒茶法後極為自得,號稱此法“獨步當世,無與為偶”,但無奈他久居山中,從不與他人來往,故而這法子除了他之外僅有小翠和王然知道,到現在,這世上也只剩王然懂得炒茶了。

其實最初不諳世事的王然也不甚清楚此法的可貴,直到那次他將採來的野茶簡單炒制後賣給了李順,後來經李順提醒,他才知道此法是有可能改變未來飲茶習俗的珍貴技藝。李順說當初會察覺王然不簡單,一是他雖面露痴相,實則行事縝密,二來就是因為他那獨一無二的炒茶。

王然本欲將此法教給李順,以期能將師父王稚川的心血發揚光大,但沒過幾日李順、王小波便被陷害,之後二人又帶領百姓起義,這事就擱置了。不成想在這成都府王家茶坊,炒茶法又有了發揮之處。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