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朗誦稿> 第二十章 斯文敗類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章 斯文敗類 (2 / 2)

劉溥這不知死活的的模樣硬是把李氏兄妹給氣樂了,自然又一頓揉搓,讓他親身體悟了另一個成語—“生不如死”。

李氏兄妹把劉溥折磨的死去活來好幾回,才稍去胸中惡氣,冷靜下來思考對策。既然動了手,就要承擔後果,二人當然不會自縛手腳,去官府請罪,所以擺在他們面前的就剩兩條路:一是逃之夭夭,往後隱姓埋名,苟且偷生;二是知難而進,既然事已至此,不如相機行事玩到底。

以這二人膽大包天的性子,自然是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李宗瑜便把半死不活的劉溥用水潑醒,細細審問一番。

原來這劉溥是西川路轉運使司的一個觀察推官,被派到此地,是為了調查彭山縣令吳金冬貪汙暴斂一事。

話說這轉運使司最早見於唐朝,開元二年唐玄宗始置水陸轉運使,掌洛陽、長安間食糧運輸事務。後至乾元年間,唐肅宗在諸道皆置轉運使,知全國各道榖物財貨轉輸與出納,本朝國制大都承襲唐朝舊例,也在各路設了轉運使司,俗稱“漕司”,所以這轉運使司一開始是管各路錢糧的,並無監察之權。

直到當今聖上即位之後,認為各路節度使權柄過甚,易生不臣之心,怕本朝重蹈了唐末五代舊轍,遂挑選忠心可用的御前近臣派往各路任轉運使,除了執掌一路財賦之外,還讓他們“專舉刺官吏”,給了他們監督地方官員的權利,故而如今的轉運使實際上乃是一路最高長官,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現任西川路轉運使名叫樊知古,乃是端拱初年上任的。

樊知古收到人檢舉,說彭山縣令吳金冬為人刁鑽狠厲,在治地橫徵暴斂,鬧得當地民生凋敝,百姓流離失所,遂派劉溥到彭山縣來暗訪此事。

聽到暗訪兩字,李宗瑜忽然想起劉溥之前威脅他們,說如果日落之前不放他進城,那彭山縣令定會派人出城尋他,便問他既然是要暗訪,那邊為何會知道他的行蹤,是不是之前在虛張聲勢,故意恫嚇他們兄妹倆。

劉溥支支吾吾不肯解釋,李宗瑜便又賞其一頓老拳,才逼他道出實情,他說雖然樊知古命他秘密調查,他卻沒打算真的如此為之。

原來吳金冬這些年透過盤剝百姓,早已積累了萬貫家財,這在整個西川路都算不上什麼秘密,成都府那邊自然也早有風聞,樊知古今年年初就曾派觀察官到此地調查過。

但那吳金冬雖然臭名遠揚,卻也不是個蠢貨,早就打通了府中關係,是以提前收到風聲,做足了準備。那觀察官一到彭山縣,等候多時的吳金冬就親自將其接入當地最好的酒樓,好生招待不說,還奉上了千兩白銀。

有錢能使鬼推磨,更能讓人墮落,那觀察官在吳金冬的招待下聲色犬馬了幾日,然後帶著銀子回了成都府,向樊知古回稟說彭山縣在吳金冬的治理下人人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闔縣上下路不拾遺,門不閉戶,斷無凋敝情形出現,是有人刻意汙衊吳金冬,想陷害於他,請大人不要聽信讒言,錯怪了好官云云。

樊知古出身名門,為人明俊且有吏幹,從一介司戶參軍做起,不到四十歲就成了封疆大吏,一向見多了官場詭譎,人性險惡,自然不會信觀察官的這些鬼話,但想到手中沒有證據,也不好立即發作,便讓他先下去了。過了幾日又把劉溥叫到跟前,派他再去明察暗訪。

劉溥是去歲剛剛到西川路轉運使司就職的,跟此地官僚並無太多交集,與那吳金冬更是面都沒見過,再加上樊知古與劉溥的小叔同朝為官過,知道蘇州劉家門風高潔,劉氏子弟素有廉德,故而在樊知古的眼裡,劉溥是微服暗訪的不二人選。

有道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樊知古只知道劉家門風高潔,卻不知道良善之家,也有微瑕,劉溥就是素有廉德的劉氏子弟中的異類,抑或說是敗類。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