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記賬呢?”李至剛敏感的問道。
“士紳們的壞糧自然是記在百姓的頭上,所以百姓們超額繳糧,也就說得過去了。百姓們繳的好糧,在賬本上就是士紳們繳的!”那小吏飛快的說道,“糧道的諸位大人們,還拿著賬本給京城的萬歲爺看,說百姓們繳糧多用陳糧,且刁民狡詐,摻雜沙土!”
“哈!”李至剛猛的大笑,“你接著說!”
“糧道的大人們私下說,萬歲爺對百姓寬仁,見了他們奏摺回覆說百姓一年辛苦,所得僅有幾鬥,耍些心思也是為了一家生計,不要太過計較!”
那小吏又道,“小人還聽大人們說,皇上說了既然百姓繳的糧不好,不便於儲存。那就收糧之後,動用人手在過一遍篩子,只要把損耗幾號就行!”
“所以,他們拼了命的報損耗是不是?”李至剛冷笑。
“是是是!”那小吏點頭道,“許多抹不平的賬,乾脆就都算在損耗上頭了!”
李至剛再回頭,府衙的大堂之上,已經沒幾個人能穩穩當當當站著了。
幾個膽子小的,早就跪伏餘地,汗流浹揹帶著哭腔。
“那收糧呢?”李至剛又問。
官倉除了徵收稅糧之外還有一個職能,那就是每年用平價從百姓手中購買糧食。
一來,不讓百姓手中的糧食賤賣。
二來,是保證市面的糧價穩定。
三則,是為了貨幣的流通。
“這裡頭說道更多了!”那小吏又道,“揚州本不是特別大的產糧區,所以在徵收稅糧之後,諸位大人就不怎麼在百姓手裡買糧食了!也不是不買,而是而是寶生號直接從老百姓的手裡買!”
“哈哈!官倉不收,百姓就只能賤賣!”李至剛馬上想到其中的關鍵,“你繼續說!”
“但官倉每年都從士紳手中購買大量的糧食!”那小吏不假思索,“士紳們賣給官府的糧食,除了以次充好之外,還多稱多量!”
“怎麼個多法?”李至剛追問。
“好比好比張舉人家!”那小吏說道,“張舉人的女婿,是六安倉的管庫使,他家的糧食從糧庫的東門進去東門是稱重的地方。從東門進西門出,怎麼進的怎麼出!”
李至剛眯眼,“也就是說士紳之家,滿載糧食的貨車,從東門稱了一遍之後,再滿載從西門出去,糧食不入庫?”
“入,最後是入的!”那小吏說得口乾舌燥,“但是他們來來回回要走好幾遍,一車糧最少稱三遍!”
“嗯?”李至剛陡然瞪眼。
一車糧走了三趟,就是三車糧,朝廷按照三車糧的價格給,可真正入庫的只有一車糧。
見李至剛沒說話,那小吏馬上又大聲道,“不只揚州這麼幹,其他的地方的糧倉,也都差不多!”
資訊量實在太大了,大到李至剛一時半會都消化不了。
這何止是觸目驚心呀!簡直就是無法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