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喜泣而極還是喜極而泣> 第二十四憶 文王造靈臺,三更噩夢醒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四憶 文王造靈臺,三更噩夢醒 (1 / 2)

經過一系列的調理,父王總算是痊癒了。

父王那天雖然心急兔子,可是他從來不向孤打聽兔子的事,也從來不去看望兔子,哪怕是偷看。而孤也不會特意在他面前說。

孤與父王都對這三隻兔兒有虧欠。

父王痊癒後便臨朝聽政,不免談及黃飛虎賜銅符,雷震子澠池救父,申傑牽驢送歸。為表感謝,父王只是命人重賞了申傑,而後就打發他回去了,平白錯失了人才。

私事說完,談及公事七間殿上群臣俱是義憤填膺,皆出言要征討商紂,為大哥報仇,扶立明君。

尤以南宮適等武將叫嚷最兇,什麼我西歧如今大軍四十萬,聯合各路反軍必能滅了商紂。

“孤以眾卿為忠義之士,西土賴之以安,今日出不忠之言,是先自處於不赦之地,而尚敢言報怨滅讎之語。天子乃萬國之元首。縱有過,臣且不敢言,尚敢正君之過;縱有失,子亦不敢語,況敢正父之失。所謂‘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為人臣子,當以忠孝為首,焉敢以直忤君父哉。

“昌因直諫於君,君故囚昌於羑裡,雖有七載之困苦,是吾愆尤,怎敢怨君,歸善於己。古語有雲;‘君子見難而不避,惟天命是從。’今昌感皇上之恩,爵賜文王,榮歸西土,孤正當早晚祈祝當今,但願八方寧息兵燹,萬民安阜樂業,方是為人臣之道。從今二卿切不可逆理悖倫,遺譏萬世,豈仁人君子之所言也!”

“再說邑考遭醢屍,此是其自取死而。孤臨行曾對諸子、文武有言‘孤演先天數,算有七年之災,切不可以一卒前來問安,候七年災滿,自然榮歸。’邑考不遵父訓,自恃驕拗,執忠孝之大節,不知從權,又失打點,不知時務進退,自己德薄才庸,性情偏執,不順天時,致遭此醢身之禍。

“孤今奉公守法,不妄為,不悖德,硜硜以盡臣節。任天子肆行狂悖,天下諸侯自有公論,何必二卿首為亂階,自持強梁,先取滅亡哉。古雲;‘五倫之中,惟有君親恩最重;百行之本,當存忠孝義為先。’孤既歸國,當以化行俗美為先,民豐物阜為務,則百姓自受安康,孤與卿等共享太平。耳不聞兵戈之聲,眼不見征伐之事,身不受鞍馬之勞,心不懸勝敗之擾,但願三軍身無披甲冑之苦,民不受驚慌之災,即此是福,即此是樂,又何必勞民傷財,糜爛其民,然後以為功哉。”

實言,父王這一番說辭,著實令人寒心。忠,可也,然不能愚忠,選賢而效之,遇不賢而棄之。紂王實乃暴桀再世,當年夏王都反了,為何如今我大周不能反?

“臣等慚愧,必不敢再提征討一事。”父王雖無淫威,卻是以德服人,群臣作為下屬也不好再說什麼。至於孤只在一旁站著,自始至終不發一言——早就知道結果,又何必自討沒趣?

“此事休得再提,”父王言道:“孤思西岐正南當造一臺,名曰‘靈臺’,以應災祥之兆。然孤又恐木土之工,非諸侯所作,勞傷百姓。眾卿何以教我?”

散宜生出班奏曰:“主公造此靈臺,既為應災祥而設,是為西土之民,非為遊觀之樂,何為勞民哉。況主公仁愛,功及昆蟲草木,萬姓無不銜恩。若大王出示,萬民自是樂役。若大王不輕用民力,仍給工銀一錢,任民自便,隨其所欲,不去強他,這也無害於事。況又是為西土人民應災祥之故,民何不樂為。”

“善。”父王準允,當日便放下榜文,徵集工人建造靈臺,每人給一錢銀作為工錢。

奈何,父王威望著實太高,不僅很快就集齊了民工還都不要工錢,一個個都很賣力的幹,不過幾日就將靈臺造好。

靈臺竣工當日父王就帶著孤與眾位大臣前來檢視,靈臺雖然比不上鹿臺那般奢華美麗,卻也獨具匠心,且耗費時日甚短本該高興,可看父王面色並不怎麼開心。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