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謀斷九州張釋清> 第三百三十九章 逗留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三十九章 逗留 (1 / 3)

鄴城臨時湊不出太多兵力,尹甫與兩王只能帶八千人前去接應西征軍,號稱三萬人——原本是要號稱五萬人,甚至十萬人,尹甫堅決反對,向群臣道:“兩王不辭辛苦親往秦州,必能振奮士氣,勝過十萬大軍。”

若按尹甫的想法,連八千兵卒都不必帶,只是他與兩王,輕騎上路,直奔秦州接掌冀州軍,然後便宜行事,決定是攻、是守、是退、是和。

其他大臣不同意,以為過於冒險,湘東王與濟北王心中尤其不同意,只說“不妥”,堅持要帶兵上路。

尹甫本是文官,雖不服老,但是對軍旅之事頗為生疏,心裡著急,卻怎麼也催不動全軍,從鄴城出發五日之後,才勉強趕到孟津,比他的預計要慢許多。

孟津南北兩城仍由梁軍把守,但是允許友軍駐紮城外,南岸是一支淮州軍,北岸則是冀州軍與幷州軍,主要職責是監管運糧船隻、保證西行道路通暢。

尹甫無意在此停留,兩王與將領們卻以為正好北岸有自家軍營,可以在裡面稍作休整,同時等候秦州的訊息。

巧得很,由西京撤退的淮州軍正好也趕到孟津,停在南岸,聽說鄴城兩王趕來,統帥要度河過來拜見。

淮州軍撤離西京時速度極快,大量軍資遭到遺棄,經過潼關之後,將士們稍稍安心,尤其是聽說冀州、幷州兩軍仍未退卻,身後並無降世軍追趕,他們更加放心,改為緩慢行軍,時刻留意西京與鄴城的訊息,萬一還有轉機,他們仍來得及調頭回秦州分一杯羹。

尹甫對此一清二楚,向兩王道:“淮州觀望形勢,隨風而倒。兩位殿下無需待之以禮,應當儘早出發,或是攻下西京,或是迎回冀州將士。只要鄴城實力尚存,盛氏子弟自然會往鄴城叩拜太皇太后與兩位殿下。”

濟北王是侄輩,不怎麼說話,全聽叔父湘東王的安排。

湘東王在東都受過苦頭,至今心存餘悸,因此務求穩妥,“尹大人讀的是聖賢之書,怎麼如此沉不住氣?鄴城援兵出發的訊息想必已經傳到秦州,咱們走慢一些也無妨。淮州乃是鄴城至關重要的盟友,說是臂膀也不為過。南岸統帥盛軒又是盛家長輩,與我有數十年的交情,他來北岸拜訪,我若置之不理,大為失禮,會令兩州生隙。不妥,大大不妥。”

濟北王點頭,“只是一個晚上而已,明天或者後天就能出發。如果大家談得好,或許可以勸說盛軒回心轉意,帶兵重返西京,兩岸齊頭並進,勝過冀州軍獨行。”

湘東王深以為然,“有道理,可你我二人不好提起,需找一人從中斡旋,讓盛軒自願調頭。”

“我帳下有一名幕僚,名叫喬之素,口才頗佳,或可一用。”

喬之素原本出去避難,風頭過去之後,又被叫回來,隨濟北王西行。

湘東王看向尹甫,“尹大人持重老臣、文壇領袖,與盛家人應當很熟吧?”

尹甫的確與盛家人相熟,但是不願幫忙,拱手道:“不如這樣,兩位殿下暫留孟津,分出一千兵力,由我率領,疾往西京,至少先趕到潼關,確保離秦之門不被關閉。”

湘東王無奈,看一眼濟北王,道:“尹大人非這麼著急,好吧,你帶上五百騎兵以為先鋒,我與濟北王隨後,不會太遠,如何?”

五百人就五百人,尹甫已經沒心事挑剔,馬上道:“好,請兩位殿下籤發命令,半個時辰之後我就帶兵出發。”

“這就要走?現在是下午,天快要黑了,而且盛軒到訪,尹大人不見一面?”

“我乃文臣,與帶兵的盛家人不熟。”尹甫敷衍道。

湘東王親筆寫下軍令,與濟北王先後蓋印,交給尹甫,“尹大人路上小心,不可過急,若生意外,鄴城損失大矣,十萬大軍無從彌補。”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