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月票)
太后孃家姓欒,出自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家族。
欒父曾做過地方小官,與權貴之門幾乎沒有任何來往,獨生女兒被選入東宮之後,他從來也沒有過奢望,繼續踏踏實實地做自己的官,斷絕了再生兒子的念頭,打算致仕之後徜徉山水之間,以養天年,結果卻死在了任上。
欒父之死對整個朝廷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是在地方上也沒引起波瀾,照常收葬,照常記錄在案,僅此而已。
天成朝——那時候還是大成朝——的開國之君張息帝在給太子挑選皇后時,卻注意到這件小事,並因此下定最後的決心。
萬物帝那一年才十七歲,溫文爾雅,少年老成,頗有帝王之風,深受臣民喜愛,尤其是各家權貴,早在幾年前就已開始明爭暗鬥,都想讓自家女兒當未來的皇后。
張息帝不勝其煩,從每一家都挑選了一名女兒送到東宮,卻遲遲不肯選立太子妃,直到再也拖不下去的時候,他要來冊籍,檢視東宮諸女的家世,權貴之家的女兒全被否掉,家族盛大、兄弟眾多的人也不入眼,最後他選中了欒氏。
欒氏此時已是孤女,父親的亡訊記錄在冊,她卻一無所知,從來沒人想到過要通知她一聲。
張息帝派人稍做打聽,發現欒氏差不多是個透明人,東宮的許多人根本不認識她,即便認識也說不出什麼來。
張息帝越發欣賞此女,讓皇后召見欒氏,勸慰一番送回東宮,有聰明伶俐的太監、宮女看出端倪,向欒氏悄悄恭喜,並暗中通知各大權貴之家。
欒氏不相信,各家權貴也不相信,三天之後,張息帝頒旨選定太子妃,滿城皆驚。
多少年之後,欒氏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一直小心翼翼,從來不敢與其它秀女相爭,繼續做她的隱形人,成為皇后、誕下太子,都沒有讓她改變性格,看到她的人都說,先帝果然有眼光。
太后蘭氏對皇后也很滿意,對她毫無忌憚,但也沒有半點信心,於是將太子留在身邊撫養,一是避開眾多貴嬪的忌恨,二是擔心孫子受欒皇后影響太深,日後性格軟弱,不能統馭大臣。
就這樣,欒氏住在深宮之中,享受著皇后的待遇,像是一件被藏在盒子裡的珠寶,然後又被埋入地下十尺,主人偶爾想到珠寶的存在,卻從來沒再開啟過。
萬物帝早早就對後宮失去興趣,轉而喜歡民間女子,駕崩前三年,與皇后一面也沒見過。
欒氏倒也不在意,她已經聽說父親的死訊,派人重修墳塋,年年祭拜,經常與太后一同四處拜佛,打算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萬物帝遇刺的訊息傳來,欒氏心無波瀾,努力回憶,居然想不起皇帝的相貌。
太子登基稱帝,對待親生母親如同陌生人——他們的確算是陌生人,每年只能見上兩三次,周圍還總是有人陪同——他與太皇太后更親密。
欒氏心如止水,除了太后的頭銜,察覺不到萬物帝之死對自己的任何影響。
天下越來越亂,敗戰一場接著一場,欒氏全不關心,拜佛拜得更勤,一日不落,乞求的不是國秦民安,也不是皇帝無病無災,而是希望自己能夠早登西方極樂世界,再不入帝王之家。
對欒氏來說,接下來的事情太過突然,她還沒看到碎石的滑落,整座山就在眼前坍塌:太皇太后好幾天沒出現,傳言都說蘭氏已被湘東、濟北二王帶走,沒過幾天,皇帝也跟著梁家人一塊消失。
逃走的時候,誰也沒想起太后,欒氏心中並無怨恨,只是納悶,祖孫二人曾經相依為命,比母子更親,何以大難來臨的時候卻各奔東西?由此她越發篤信佛經所言,世間一切“皆如夢幻泡影”。
可“夢幻泡影”也有成真的時候,有一天,欒太后突然發現身邊的太監似乎少了幾名,沒過幾天,一群大臣突然闖進宮來,大叫大嚷。
欒太后從來沒見過這麼多的普通男子,更沒經過這麼大的陣勢,多年拜佛練成的禪定功夫,一朝破散,嚇得痛哭失聲。
大臣們對哭聲另有解釋,勸慰一番,退了出去,欒太后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點頭已經任命了一名守城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