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0354 狂徒 (1 / 3)

“右舷準備,散彈,放!”

一聲令下,炮聲轟鳴。

連天的炮鳴在尼加拉瓜的湖面響起,在陸地的主戰場之外開僻出一個完全獨立,全無瓜葛的第二戰場。

海盜向海軍發起了狂野的衝鋒。

其中作為被攻擊者的是剛在今夜易主的布里根廷型炮艦聖卡洛斯號,而扮演攻擊者角色的,卻僅僅是一艘15米級粗略經過高速改裝的通用型斯盧普船。

斯盧普(sloop帆船暨一般所指的單桅縱帆船,顧名思義,全船單桅,裝配縱帆。

這種船型已經誕生了數百年。

在槳帆船統治西方海洋的矇昧中世紀,她經由阿拉伯地區傳入歐洲,與拉丁帆一道受到威尼斯商人們的偏愛,不僅被一度用作地中海商貿的核心運力,還與深受漢薩商盟所寵的柯克型單桅橫帆船結合衍化,共同成為當代歐洲體系下一切帆船設計的始祖源頭。

正因如此,人文主義者們常將斯盧普與柯克並舉,將她們歌頌為地理大發現時期的亞當和夏娃。可是在船舶設計者眼中,亞當和夏娃的分量卻有天壤之別。

克倫就曾和洛林討論過這兩種海上活化石般的單桅船型。

在他的論調中,因為受浪、受力、龍骨結構等各種細碎原因,柯克的船型從定型之初就基本失去了發展空間,它的死板決定了它的潛力,它的潛力則註定了它會被後起的多桅全裝橫帆船取代。

換而言之,柯克早已日暮黃昏,何時成為歷史名詞,只在於同價位船隻何時能達到或者接近她的貨倉體積。

斯盧普則與柯克截然不同。

她的設計者顯然是不可知論的忠實擁護者,為了適應可能出現的多變環境,在四面環陸的地中海上自由且高效地利用風力,她的基本結構在構架之初就充滿了活力和彈性。

沒有什麼是不能改動的。

長寬比可以加大,幹舷可以增高,船底可平可尖,桅杆可前可後,只要設計者能把船的重心穩定住,剩下的一切都好商量,造出的船也依舊符合斯盧普這個船型的大體特徵。

這一特性足以讓全世界的船舶設計者對她歌功頌德,因為在這數百年間,她一直都是製造業實驗新設計的“不二船選”。

縱觀斯盧普船的整個發展歷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地中海時期,這一時期斯盧普船剛從阿拉伯被引入地中海,搭配斜桁的拉丁帆,操作雖繁瑣,卻勝在適應性無以倫比。

第二階段則是近海時期。這一時期,操作繁瑣的拉丁帆日漸被歐洲主流的軟縱帆取代,以單幅、多幅,搭配一根或幾根轉向桁構成新的帆裝結構。這樣的船最低可將操船士控制到2人,有相對較好的適應性和足以稱道的航行速度。

只是過於少的水手導致她在應對突發時缺乏彈性,所以這一時期的斯盧普船普遍小而輕便,多用於近海轉運、近程貿易和陸架漁業。

第三階段就是近期,具體是近五到十年,克倫將其成為百慕大時期。

不同於歐洲船匠們好大好強的設計思維,北美的造船匠們因為條件限制,從來更偏愛中小船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