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擊!左舷被彈!重複,左舷被彈!”
連聲的警鳴聲中,漩渦逃生號在瓦爾基里左前300米處噴吐著火舌灑出連片彈丸。
彈丸在空中劃過弧線,爭先恐後地墜在疾行的瓦爾基里號周遭濺起漫天水花。
瓦爾基里高抬著艦艏從水幕當中穿出,左舷登時轟鳴,有三門三十二磅,兩門二十四磅在不利的射角拋散出鐵彈,然後理所當然地……無功而返。
洛林站在艦艏俯視著紛亂的戰況。
一對七,兩艘海上炮臺,四艘五級蓋侖,還有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和瓦爾基里一樣不適合繼續簡單劃入某一船型的安妮女王復仇號。
瓦爾基里的迎敵機制很新穎,不僅充份利用了大帆面的橫帆和翼帆,還把帆位最低的縱帆也加入進整個艦船的推動體系當中。
這原是東方硬帆船所特有的操帆技術。
東方硬帆船歷來喜歡配置多桅的縱帆,以縱帆的靈活,他們不必考慮後桅對前桅的擋風和擾流,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甲板空間增加桅數。
增桅需要更大的甲板空間,增大甲板空間需要增大船體,增大的船體需要更多的帆和桅來推動……
這種閉環式的設計思路讓東方船從一開始就走上了與西方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
西方造船匠們著重於流體、適風、重心、穩定……這些在東方的造船匠眼中都不是重點,對他們而言,只有龍骨強度和艙位分佈才是一艘船真正的設計核心。
按照東印度諸島流傳下來的記載,鼎盛時期的東方帝國曾在16世紀初就建造出了配置九桅的百米級鉅艦。
西方諸國多把這些歷史當作不可信的神話傳說來處理。畢竟16世紀初,歐洲連造一艘30米級蓋侖都要大廢周章,就算是令德雷克家族崛起於世的英西接格沃利訥海戰,雙方的主流配置也是柯克型和卡拉克型。
眾所周知,西班牙無敵艦隊等於十幾艘四十米級卡拉克大帆船。
但洛林知道百米級的東方鉅艦是真實存在的,鄭和的寶船確實在某些方面達到了西方風帆船一輩子也沒有達成的設計成就。
當然,洛林無意與西方造船匠們就此爭辯,寶船和諾亞方舟是不是同一種東西也跟洛林和瓦爾基里毫無關係。
瓦爾基里是新大陸造船業的精粹,她身上最精華的部位在帆,也就是兼具東西方優秀設計的百慕大全裝帆。
和東方硬帆船一樣,瓦爾基里的艉縱帆不僅有帆骨和左右最大180度旋轉的帆桁,還配有一種極少見於西方船的帆桁元件,旋帆櫓。
旋帆櫓的作用是對縱帆的轉向進行協調,使其整個帆面能夠統一旋轉,並在任何角度實現固定,以方便在需要時向兩舷轉帆,臨時把縱帆當作低帆位橫帆來使用。
低帆位橫帆獨有兜風的特性,特別是在應用了西式軟帆之後,更容易形成類似於口袋的效果,使風力無處逃散,達成壓低艦艉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