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灣,這是片位於阿拉伯半島與亞洲大陸之間的狹長海域,盛產帶魚,風緩浪平。
這裡是世上聞名遐邇的古戰場,1544年,初來乍到的葡萄牙人在這裡擊潰了奧斯曼土耳其的強大艦隊,君臨東非。
1652年,馬斯喀特蘇丹國的阿曼人憑著強大的阿拉伯帆船艦隊又把葡萄牙人攆了出去,使阿拉伯半島重新成為真主照耀的土地。
而現在,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衰退了,不可一世的葡萄牙衰退了,曾經風光無二的蘇丹國躺在過往的驕傲與尊嚴上,完全忽略了整個世界的巨大改變。
“發現蘇丹國艦隊!方向西北北,距離9300,數量,巴加拉型五!”
“敵艦隊箭型突進,速度8節,相對速度14節!”
“提督令,貴婦人號、新生代號、未來號迎擊,執行穿插戰術!”
“皮爾斯.亞提斯副提督臨艦!升彩瞳骷髏旗幟!貴婦人號接任前敵指揮!”
“出擊!”
貴婦人號、未來號和新生代號升滿橫帆衝了出去,貴賓們聚集在瓦爾基里的甲板上,舉著望鏡興奮地交頭接耳。
時間已經推進到1785年,今天是1月4日,假如說聖誕那幾日貴賓們還在為不能與家人團聚而遺憾,現在,他們已經開始感謝上帝,讓他們加入到這場精彩而刺激的“遊戲”當中。
德雷克商會露出了獠牙。
12月26日凌晨,特勤編隊炮轟蓋海里爾,炮轟持續7個小時,葡萄牙傷艦聖徒號及奧爾特加號在碼頭上被轟成了碎渣。
炮轟過程中,蓋海里爾的舍克曾派出使者,乘坐著港中唯一一艘戰艦,擁有獨特方艉的薩姆卜格帆船向洛林提出交涉要求。於是洛林派出萊夫,把使者的腦袋掛在馬斯科特蘇丹國的王旗上送回了岸。
戰爭開啟。
12月28日,沿海岸線東狩的特勤編隊遭遇馬斯喀特蘇丹國艦隊第一次襲擊,雙方在馬西拉島海域交戰,四艘巴加拉型阿拉伯大帆船被擊沉,七艘逃逸。
12月29日,德雷克所屬衝鋒隊佔領馬西拉島,該地舍克被施以絞刑,828名土著被俘,淪為奴隸。
1月1日,埃迪在開普敦時組織的後勤補給艦隊抵達馬西拉,共計有巴格型帆船一艘,布里根廷型三艘,特勤編隊彈藥滿艙。
1月2日,特勤編隊繞過哈德角,擊潰馬斯喀特蘇丹國艦隊,擊沉巴加拉型一艘,俘虜兩艘,鑿沉。編隊炮轟蘇丹國重鎮蘇爾,蘇爾城區淪為一片火海。
1月3日,蘇丹國發動報復性夜襲,共計巴加拉型七艘。瓦爾基里單艦衝散敵突擊陣型,貴婦人號帶領艦隊從外側包抄,擊沉三艘,殘敵敗退。
1月4日,編隊已行進至阿曼灣中部,距離蘇丹國首府馬斯喀特僅剩160公里,遇襲。
高密度的戰鬥讓特勤編隊的水手們熟悉了巴加拉型阿拉伯大帆船的特點,這種帆船有三十到五十米長,幹舷較低,火炮數量及口徑皆遠低於歐洲同等級別的蓋倫帆船,與巴格型配置相仿。
她的適風設計很有意思,又高又大的主桅配置相對矮小的前桅和後桅,全部使用拉丁帆,也就是傳統型阿拉伯三角帆作為帆裝。
這種帆裝已經歷經數百年沒有太大的改變。
因為阿拉伯人和東方一樣錯失了地理大發現時代,他們的航海史鮮少應對長期離岸的極端情況,而海岸線附近有複雜的氣流,致使他們在設計船隻時更重視其在逆風和多變風向當中的表現,不會去考慮強勁而穩定的跨洋信風。
也正因為如此,阿拉伯大帆船靈巧而穩健,擁有低上限,高下限的航速,爆發力無比孱弱。
洛林充分利用了他們的這個缺陷,每每在接戰之初就令自己的部下快速抵近,在對方艦群中實施穿插與包夾。
只要接近到100米內,蘇丹國的艦船在瓦爾基里和貴婦人統治級的火力和防禦下幾乎只能束手待斃,連逃跑都是可悲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