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重生日不落當海盜筆趣閣> 0281 BEACON XVI:強人所難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0281 BEACON XVI:強人所難 (1 / 2)

戰列巡防艦,Battlefrigate,是洛林第一次試圖在風帆時代已有的技術體系下新增自己對海戰的理解,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後世對海戰的理解。

其設計前身是二戰中大名鼎鼎的戰列巡洋艦,即具備足夠的大小與噸位,能夠與戰列艦戰鬥,又能在戰列線交戰時快速響應,以獨立或以小組形式構成快速集團,對敵戰列線頭部或末端展開襲擾的特種艦隻。

洛林記得很清楚,戰巡之父費舍爾對戰巡的評價是:這種高航速的裝甲艦可以對海面上任何漂著的東西形成壓制,從資料上看,她們事實上就是高速戰列艦。

誠然,木帆船時代不可能建造出真正的戰列巡洋艦,這個時代甚至沒有巡洋艦這樣的艦級。

木帆船的分級很簡單。

三級以上艦隻為戰列線而存在,統稱為戰列艦;四級以下艦不編入戰列線,統稱為巡防艦。

巡防艦為四至六級的戰艦,依其主體職能的不同,被分別冠以“巡防”“驅逐”“護衛”之稱,雖說從譯名看與後世的艦級頗為相似,但無論是表達方式還是用途指向都完全不同。

護衛艦,所護衛的不是陣形中的大型軍艦,而是諸如航道、商船、後勤等等非戰或輔戰事務;

驅逐艦,她驅逐的當然也不是神出鬼沒的潛艇,而是海盜船、走私艦這種兔子一樣在海上顛來跑去,戰列艦追不上的東西。

巡防艦是這一類中小艦種的統稱,同時也是四級艦的專稱,既代指其在小型編隊中的旗艦作用,又代指其防衛戰列線側翼的戰役職能。

所謂frigate,gate就是門,佈置在戰列線的兩端,像門一樣,讓【門】內的大型艦能夠心無旁騖地宣洩火力。

所以巡防艦是中小型艦的異類。

雖然從理論上看它們並不編入戰列線,但實際上它們卻是戰列線中不可缺少的組成。

各大強國普遍用上一代分級的舊三級艦改裝充作四級,除了成本上的考量,更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將領們不願過份削弱戰列線的正面威力。

只是從結果來看,四級艦普遍的二十四磅重炮在船堅炮利的戰列線中並沒有對得起海軍將領們給予她的期待,反而其笨拙和緩慢卻變成了戰列線的軟肋,隨著帆船技術的發展,越來越當不起【門】的稱呼。

美國人設計出新型袖珍戰列艦的思想源頭或許就在這兒。

新生美國的海軍底蘊很弱,非常弱,這種弱不僅體現在士兵和將領的專業性上,還體現在戰略戰術的積累和技術領域的缺失上。

他們沒有建造過兩層以上炮艙的戰艦,鑄不出三十二磅的艦炮,沒有經歷過大型戰列線的洗禮,無法想象在那種毀天滅地的炮彈雨,自己該作出何種反應。

這意味著他們無法設計出成熟可靠的四級以上戰艦。

於是他們想出了折中的方案。

造不出雙層炮艙,他們就專注於單層,把標準尺寸的驅逐艦拉長,加大,使其能夠承載重炮轟鳴所帶來的恐怖後座力。

二十四磅炮在戰列線中表現不佳,那他們就不要戰列線,反正美國海軍短期內也不用奢望組建出合格的戰列線。

而去掉了戰列線的枷鎖,新型艦就可以專注於地區防禦和小規模衝突,更快,更勇,更堅固,爭取在單艦或小戰團決勝中拿到賽點,進退自如。

這種思想與二戰德國的海洋思路如出一轍,新型艦的資料傾向與俾斯麥也一般無二。唯一不同的是,後世德國只能在北海的小漁塘裡撲騰,而美國卻有廣闊的大西洋可以馳騁。

這一點,註定了兩條相似的船會擁有截然不同的結局。最新

可是洛林畢竟不是美國海軍,他不需要關注一艘戰艦對國家海軍發展的幫助和價值,更不需要考慮價效比。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