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重生日不落當海盜筆趣閣> 0153 蓋棺定論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0153 蓋棺定論 (1 / 2)

18世紀末葉。

在這個時代,冷兵器與熱兵器的交鋒還遠未到分出勝負的時候。

陸地上,隨著技術的發展,大炮和火槍的應用日漸成為戰爭的主流課題,重甲騎士橫行於戰場的時代落幕了,騎兵為王不知不覺就成了只能在故紙堆中找到的詞彙。

然而就算是在不遠的未來,那個即將讓整個歐洲為之戰慄的拿破崙陛下,他麾下的軍隊也不敢奢望用純粹的火器阻擋住一支騎兵的決死衝鋒。

刺刀是燧發步槍極其重要的戰術補充。

事實上,歐洲之所以長久地堅持排槍戰術,除了齊射有利於增加火力密度的理論之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排槍是一。最適合兼顧步兵的埋身戰陣型,那是古羅馬兵團文化留給歐洲的冷兵器戰爭遺產。

海戰也同樣如此。

巨大的風動力戰列艦橫行在水面上,大口徑的加農炮是他們最被信任的利爪和尖牙。

每個海上強國都執著於更穩定的船身,更多更長的炮甲板,更大口徑的火炮和更快的裝彈速度,但縱觀整個風帆時代,真正葬身在火炮下的帆船數量其實少之又少。

海上炮戰少則兩個小時,多則持續幾天幾夜,仰仗著船堅炮不利的時代特色,往往戰至彈盡糧絕,雙方也不見得能夠分出勝負。

速勝與決勝的核心手段依舊是接舷。

接舷戰是一門獨立的海戰學科,包括抵近、靠舷、接舷、登船和奪船等科目,每一項都有著遠比炮戰更悠久的歷史。

悠久的歷史意味著前人已經對這些專案進行了深度的探索和最佳化,難以創新,模式死板,一些基本原則被奉作圭臬,彷彿些許改動都是罪大惡極。

接舷狀態不進行炮擊正是所謂的基本原則之一。

會形成這一原則的理由有很多。

比如隨著鑄鐵業的發展,船上的火炮從口徑到重量都遠遠超出了陸地的規格,一門普通的加農炮需要3至10人操作,諸如24磅以上的重型炮,對炮手的數量要求更是達到1214人。

船上的空間是有限的,水手的數量也是有限的,為了保證有足夠的水手參與炮戰,其他型別的水手皆被大幅消減。

大體上,除了最基本的操作員,每一個水手都是為了火炮而存在。

所以一旦發生接舷戰,衝鋒隊必定是從炮手中抽調,一人不仕二物,難以兩全齊美。

這是其一。

第二個理由,海戰的最佳距離是三十到二百米之間,再遠,海面的顛簸會讓準度成為空談,太近,炮彈的威力又無法得到釋放。

被黑火藥推出滑膛的炮彈需要足夠的距離進行加速,也需要足夠的弧線將動能轉化為勢能,再進一步重新轉變為動能,造成殺傷。

接舷顯然不具備這個條件,哪怕激發了火炮,發射的炮彈也很難穿透堅硬的船殼,造成有效的傷害。

然而,世事無絕對。

接舷狀態不進行炮擊的根源是炮擊無用,人力匱乏,這兩點在這場寒鴉號與布里根廷的接舷當中都不成立。

洛林以少敵多,對這場小規模水面戰爭的要求又是速勝,所以不可能把全部的水手投入接舷,真正隨他登船的只有少部分人,留在船上的人力足以完成單舷的飽和射擊。

寒鴉號作為為驅逐艦級別的武裝商船,在舷高上又遠遠超過位列護衛艦的布里根廷,雙方至少有2米的高度差,是標準的居高臨下。

雙方抵近,布里根廷的炮門正對著寒鴉號最堅固的船殼位置,寒鴉號的炮門所面對的則是對手無遮無攔的主甲板。

散彈的動能再得不到釋放,用來擊碎人體,也足夠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