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攻克了臨樂之後,除了留下一部分部隊繼續維持燕國的治安之外,龐煖就率領著趙國大軍熱熱鬧鬧的班師邯鄲了。
在邯鄲城之中舉行了盛大的慶典,趙丹親自登臺封賞有功將士,邯鄲城之中的空氣裡再一次充滿了酒的香味,這對於趙國人來說註定是又一個快樂的秋天。
這一天,趙丹坐在桌案前,看著一份來自於趙國南軍中郎將樂乘的奏章。
這份奏章上洋洋灑灑數百字,但是總的來說,意思就只有兩個。
第一,趙國樂氏對樂間策劃荊軻刺殺的行為一無所知,和樂間的所有接觸都是在大王趙丹)的授意下,為了說服樂間而進行的。
第二,請大王誅殺樂間!
趙丹看著這份奏章,心中若有所思。
很顯然,這是趙國樂氏和燕國樂氏在做切割了。事實上在荊軻刺殺的第二天樂乘就已經親自入宮請罪了,可以說切割從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誰讓樂間這個燕國樂氏的族長牽扯進了荊軻刺殺的這件事情之中呢?
趙丹想了想,將目光看向了虞信:“虞卿,汝應該看過這份樂乘將軍的奏章了吧?汝是司寇,來說說汝的意見吧。”
虞信幾乎毫不猶豫的就開口說道:“大王,樂間策劃刺殺大王,乃是罪不可赦,必須嚴厲懲罰以儆效尤!以臣之見,當誅其三族!”
對於這個意見,所有的趙國大臣們都立刻表示了贊同。
要知道當初荊軻刺殺之事這些大臣們都是毫不知情的,為此他們也是被嚇了一大跳。
沒有任何一個龍臺重臣希望這個時候趙丹出事,這樣不但會影響趙國的統一大業,而且趙國太子趙恆尚未成年,對於趙國的政局穩定也是一大挑戰。
俗話說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啊,新國君的上位就代表著重臣們之中肯定是要有人下臺,這是所有龍臺重臣們都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所以這些大臣們對於荊軻的痛恨,甚至還要甚於趙丹本人,一個個巴不得把荊軻挫骨揚灰方解心頭之恨。
趙丹點了點頭,道:“很好,既然如此,那麼就傳令下去,將樂間及其三族盡誅之!三族之中凡有趙國樂氏者,則由司寇所屬和胡衣衛、監察衛共同聯合審查其行為再作出決定,有牽連此事者死,無牽連者無罪。”
作為荊軻背後的主謀,樂間必須死,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如果不嚴厲的懲罰樂間,那麼之後要是其他國家也來玩這一出,搞個什麼荊軻二號三號的,那怎麼行?
雖然樂間也投降了,但是樂間是在城破之後抵抗到了最後一刻,確定實在沒有機會了才投降的,和獻城投降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趙國在攻擊臨樂城之戰中死傷了將近三萬人,這三萬人的性命統統記在樂間身上也不為過。
綜合來說,只有狠狠的懲罰樂間,才能夠震懾其他心懷不軌之徒、以及頑抗到底之徒的心思,讓下一個荊軻不敢出現,讓所有準備頑抗到底的家夥知道那樣的結果只有死路一條!
“對了,還有荊軻這個家夥。他是出身衛國濮陽對吧?濮陽現在也是寡人的地盤了,虞卿,汝立刻給寡人把荊軻的三族也找出來,盡誅之!”
誰想殺寡人,寡人就殺他全家!不,是全家的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