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十七年辭官回平江城,在平江書院當了個教習。
他而今已近知天命,兩天前與他在道府衙門見過一面,喝了一壺茶聊了個把時辰,從他的言語間聽來是個人才。
至少在思想上並不陳舊保守,對當下的經濟策略也有獨到的認識,就是……
這人吧,見識多了,歷經的曲折坎坷多了,在言談舉止間就有些拘謹。
也或者說面對自己這個皇帝的時候顯得過於謹慎,便顯得略有些呆板。
這無傷大雅。
江南道在他的治理之下確實呈現出了欣欣向榮之局面。
民間商人對他的讚譽也頗高。
這一次南巡,本想著能抓幾個典型整治一下官場,目前看來這些新成立的官府衙門裡的官員都還算是敬業。
內閣任命的這些官員確實在各自的崗位上展現出了他們廉潔奉公的一面。
對此李辰安很是欣慰,卻也並沒有因此而大意——
一來這些官員曾經都受到了姬泰一系的打擊排擠,現在他們受到了重用,對於他們而言,便是報效國家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時候。
他們不會去貪墨!
他們也不會翫忽職守。
這便是文人對羽毛的珍惜……至少目前是珍惜的。
二來,這些官員絕大多數都是爺爺的門生故舊,現在自己成了皇帝,說起來就是一個派系的。
他們當為維護這個派系而努力。
但以後呢?
從人治轉為法治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事。
吏部還沒有人能夠理解自己所提出的法治的意思,或者他們並不願意去理解——
皇權,依舊是這樣的社會制度下的最堅固的基石。
短時間難以打破。
也沒有人願意去打破。
那就只好交給時間,等民智開啟,等文明的車輪再向前滾幾里路。
就在李辰安想著這些事有些出神的時候,他的視線裡忽的出現了三個人!
三個女人!
馬車行走的並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