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txt> 談談騎馬行軍的問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談談騎馬行軍的問題 (1 / 2)

(一)馬的耐力

1、人類毛髮相對稀疏,汗腺發達,散熱好。

2、呼吸系統發達,不光鼻子可以呼吸,嘴也能呼吸。

3、奔跑時內臟不受擠壓。

4、消化系統發達,進食時間少。

以前有書友提過黑人跑死羚羊、豹子的事情,這是真的。這些動物短時間爆發力比人類強,但因為上述幾種原因,耐力遠遠不如人類。

馬的耐力當然也不如人。

古代騎兵,如果不與步兵混編,而是單獨行動的話,那麼你至少需要兩匹馬。

一匹是戰馬,平時萬萬不能騎,古代軍中將領也會狠抓騎戰馬代步趕路的事情。馬的耐力很差,一定要讓戰馬保持體力。

另外一匹是馱馬,馱載各類物資,比如馬料、口糧、飲水、武器裝備及其他各類物件,重量其實不輕。如果沒有馱馬,也需要馬車替代,比如美國西進殖民的時候,騎兵只擁有戰馬,其他各類行李全用馬車拉著。

請注意:在這樣一人雙馬的情況下,騎兵還是不能騎馬,只能步行,速度還不如步兵。那麼怎麼辦呢?後來出現了輔兵,輔兵也帶兩匹馬,一匹趕路時乘著,一匹馱載行李。但這樣其實還是隻有一匹馬能騎乘,速度仍然不夠快,因為馬不能一直騎,馬的耐力很差,騎大概34小時你就得讓它休息,一天中騎著趕路兩次就不行了,當天就不能再走。

到這裡我小總結一下:

(1)只有一匹馬的騎兵是不合格的,平時都是牽馬趕路,如果騎戰馬代步,要被責罰的,他們的行李器械依賴步兵幫帶著,平時也離不開大部隊,談不上機動性。

(2)一人雙馬的騎兵有了一定機動性,但每天行進距離依然十分有限,他們有騎乘馬代步,戰馬空跑,維持著體力。但他們不能離輔兵太遠,而輔兵的速度又很慢,他們的馬要騎乘,要馱載行禮,快不到哪去。

(3)一人三匹馬,才真正有了相對不錯的機動性。一匹戰馬空跑,如果軍情緊急,在軍官允許下也可以騎乘,一匹馱載行李武器,一匹騎乘馬。這樣的部隊一天可以行軍100裡左右。

下面有個問題,蒙古人、契丹人一天急行軍二百里甚至更快是怎麼做到的呢?

三個辦法:

(1)往死裡騎,充分壓榨馬的生命潛能,跑死跑廢拉倒,不惜損耗大量馬匹。

馬的無損負重是馬體重的15%,超過15%,走一段必須要休息。超過30%,只能短時間衝刺,時間長了馬必然口吐白沫暴斃。

假設一匹馬的體重是300公斤,那麼無損負重是45公斤,差不多是行李的重量,其實我感覺大部分時候食水、器械、行李是超過45公斤的。“暴斃線”是90公斤,騎兵不著甲的情況下一般不會超過這個重量,如果超過,胯下馬兒的狀況不對,立刻停下,或者在行進中換馬騎乘。…

(2)提前在各地準備大量馬,到地頭就更換全部馬匹,全程換馬不換人,和驛站有些類似,唐代在安西就大量使用這種模式。唐軍多騎馬步兵,步兵集結後,騎馬至下一個地點更換馬匹,然後再機動,曾經多次連續機動一千多里、兩千多里。不然的話,以唐軍在西域有點的兵力,無法控制那麼大的地盤。

(3)帶比平均一人三匹更多的馬。《黑韃事略》就記載蒙古人有至少五六匹馬,事實上蒙古人作戰,很少有低於一人五馬的,一人十馬的極端情況都有過,當然如果路不好走,會適當降低,但不會低於一人三馬。甚至在第一波人走後,後面還會有人帶著大量空載馬匹跟上,給他們更換。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