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等機構已經在收拾行裝了。
臨走之前,各類賬冊、典籍、公函、文書抄錄一份存放於長安,原件則帶回洛陽。
官員們也抓緊休沐的時間,在家整理各種資料。
大夏四京,除南京外,其餘三京聖人都長久逗留過。
很多官員為了方便遷徙,想辦法在各個京城置辦宅院,並安排信得過的僕人甚至是兒子留守。
當然,白居易曾說“長安居,大不易”。
京城的房子,官員們都不一定買得起,能置辦多少,全看各自的實力了。
反正高階官員有朝廷提供住房,卸任後才收回,中低階官員就只能各顯神通,想辦法租房、借房了。
有的時候,就不得不感慨人的命運在時代面前的無力了。
前唐之時,有些飯都不一定吃得飽的人在長安有房子,但做到五品官的朝廷大員卻買不起。
到了大夏,情況仍然差不多。
昔年張全義修復了洛陽東南一角,安置百姓。那些百姓的房子,價值十倍、幾十倍地往上漲,甚至漲了一百倍的也不是沒有——當時花了十幾緡錢,現在價值千餘緡。
這是時代的紅利,無解。
趙光逢、蕭蘧二人抓緊最後的時間,在中書省碰了下頭,將最後一份官員任免名單確定了下來,然後發往門下省。
“此例一開,有些事就註定了。”趙光逢看著密密麻麻的名單,有些感慨。
總計140位預備官員,差不多已經定了110人。
剩下30人尚需等待實缺,但他們的優先順序比較高,一般而言,一年內都會陸續安排出去。
令人嘖嘖稱奇的是,這30人中,居然有25人是進士,只有五個人是農科出身——水平相對較差,佔了固定名額的便宜。
至於其他雜科,其實倒沒那麼難,因為他們的去處基本固定,錄幾個人事先就差不多定好了。
比如三史科錄取了七人,實缺有三個。按照以往的原則,這一屆就只會錄三人,然後送他們前往史館等衙門,接替空缺,屬於“專業對口”。
這次加了四個人,純粹是編纂《同光全書》需要一些承擔繁重的校對、抄錄、編纂工作的史科低階官員,於是他們享受了一把紅利,進入了官員編制之內,且立刻就有實缺。
三史科出身的官員不會有什麼前途,最高做到六七品,位置還很少,不會引得大人物的關注。但農科就不一樣了……
蕭蘧接過名單,仔細看了看,覺得沒什麼問題,就在上面署名了。
其實,國朝官員的整體年齡還是不小的。
這是歷史遺留問題。之前有大量立功受賞的武夫進入官場,佔了文職,若無大錯,一般不能罷黜,得等他們致仕或者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