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南詔農業地理 (1 / 2)

南詔的農業地理,大致可分為六個部分。

(1)洱海農耕區。

這是南詔的龍興之地,歷史悠久,主要居民是烏蠻、白蠻,南詔後期曾有過一次戶口統計,共10萬9300餘戶,也就是五六十萬人口,當之無愧的第一財賦重地。

“其土有稻、麥、粟、豆,種獲亦與中夏同,而以十二月為歲首。菜則蔥、韭、蒜、菁。果則桃、梅、李、奈。有絲麻女工蠶織之事,出施絹、絲布,幅廣七寸以下、染色緋帛……”

簡而言之,因為氣候宜人,這是一個與中原傳統農耕區差不多的地方,可媲美於江南,而今置大理府,同樣是大夏雲南道的第一重鎮。

(2)滇池農耕區。

這地方的開發歷史其實不比大理晚,秦漢時代一度十分輝煌,比大理還強,但魏晉時代有所衰退。唐代短暫據有此地,曾在滇池沿岸致力於圍墾大業,隨後便中斷。南詔接力,成績顯著,雖然比大理要遜色不少,但依然是雲南第二重鎮,是為東京鄯闡府。

滇池農耕區的主要居民是西爨白蠻,漢化程度很高,主要居住在後世昆明、曲靖、楚雄州東部及紅河、文山州部分地區。

“土俗唯業水田,種麻、豆、黍、稷,不過町疃。水田每年一熟。從八月獲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於稻田種大麥”——實行的是水稻、大麥復作制,一年兩熟。

(3)烏蠻畜牧區。

主要位於南詔的東部,居民是東爨烏蠻,大致分佈在後世楚雄州、昭通、曲靖、紅河部分割槽域。

“散居林谷”、“土多牛馬,無布帛”、“皆衣牛羊皮。”

簡而言之,他們不太種地,不織布,靠畜牧謀生。但其實並不窮,“東爨,烏蠻也。當天寶中,東北自曲州、靖州,西南到宣城,邑落相望,牛馬被野。”

(4)西北畜牧區。

主要位於後世雲南西北的迪慶、麗江、怒江一帶,主要人口是烏蠻別種磨些蠻、施蠻等部族。

當地人以畜牧為主,歷史上在吐蕃、南詔間反覆易手,終為南詔所得,置劍川節度使。

(5)西南畜牧區。

主要位於瀾滄江、怒江流域,後世有騰衝、保山等地,其實是南詔一處十分發達的地方,置永昌節度使,農耕、畜牧皆有,畜牧比重大些,但山間平原的面積相當不小,是南詔主要產馬區域,主要居民是哀牢夷。

“地宜沙牛,亦大於諸處,牛角長四尺已來。婦人惟嗜乳酪,肥白,俗好遨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