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時三刻,定鼎門大開,車馬絡繹不絕。
皇后折氏即將在兩萬六千餘天雄軍將士的護衛下,離開洛陽,往北平府而去。
將士們在家修整了大半年,期間偶爾參加了針對河東的軍事行動,但都很快結束,因此這會士飽馬騰,戰意昂揚。
按照樞密院最新的防區分劃,禁軍步隊之中:
鐵林軍的駐地為汝州。
武威軍駐鄭州。
天雄軍駐河南府。
義從軍左廂駐河南府,右廂駐汝州。
突將軍左廂駐陝州,右廂駐虢州。
天德軍駐河南府。
經略軍左廂駐孟州,右廂駐懷州。
龍驤軍駐蒲州。
控鶴軍駐唐州。
從防區可以看出,基本都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控扼要地,震懾外敵。
洛陽城內則一支禁軍都沒有,主要是近萬宮廷衛士及河南府州兵四千二百餘人屯駐,控制外城、皇城、宮城。
以洛陽城規模的龐大,這麼點兵當然是不夠的。但圍繞洛陽的攻防戰,本來就主要發生在外圍。外圍據點都丟失了,那麼意味著禁軍主力已經覆滅,這時已經無力迴天,早早跑路要緊,別想著守城了。
天色依然昏暗無比。
明教坊西門口,已經聚集了不少人。
熱氣騰騰的小吃攤支了起來,且不止一家。有賣豬膏蒸餅的,有賣芝麻胡餅的,還有賣羊肉餅的,甚至連賣湯餅的都有。
時不時有綠袍、紫袍官員跑過去,也不嫌難看,買了熱氣騰騰的餅子拿來就吃。
小販眉開眼笑,將一些黑乎乎的碎炭粉灑進爐子,將火弄旺。鍋裡的水快開了,南衙樞密院柯承旨年歲大,經受不住風寒,不住催他快煮一碗湯餅來吃——碎炭粉是從煤礦偷撿的石頭敲碎而成,燒起來火還挺旺的。
也有用煤球的。這是新東西,聽聞最早在關北夏州出現。關西軍民如潮水般湧入洛陽後,也將這東西帶了過來。
汝州那邊此類作坊極多,官民皆愛用煤球。及鐵鍋成本下降,售賣愈廣,用煤球者愈多。
洛陽的煤球主要採買自兩地:懷州、汝州,河南府本地也有一些,但產量較小。
煤球易碎,轉運不易。但得益於一等國道的興建,驛道寬闊平緩,轉運之後便沒那麼多碎煤,故此物大興。
洛陽城中,每逢傍晚,家家戶戶燃起陶做的煤爐,煮上一甑粟米飯,簡直人間美味。
翰林學士趙觀文,甚至做了一首《詠煤》,傳唱甚廣,煤爐、煤球漸漸傳遞到了其他道州,人皆謂之“夏王爐”,蓋以帝居藩時舊稱也。
“柯承旨好享受。”北衙樞密承旨杜洪也坐了下來,笑道:“天寒地凍的,一碗湯餅正好驅驅寒氣。店家,給我也來一碗。”
“官人稍待,這就煮。”店家眉開眼笑道。
“聽你口音,不似洛陽人啊。”杜洪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