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七十一章 湖南行之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一章 湖南行之二 (1 / 3)

若說長沙給邵樹德的第一印象是什麼,那肯定是溼熱的氣候了。

傳聞柳公綽貶湖南時,他就以“湖南地氣卑溼”為由,請求將母親留在洛陽,不帶去湖南。

又有“春或多雨,而夏至則疎,夏或過炎,而至秋不殺”,“三時皆成夏,一雨便如秋,言其地溼而多熱”等說法。

簡而言之,湖南春天就比較熱了,夏天、秋天更是熱得要死,也就冬天舒服——此時的湖南冬天,應該不像後世那般陰冷。

此時正是盛夏,邵樹德年紀大了,便感到有些不舒服,草草接見了一批官員後,找了個相對陰涼的地方,休息幾天再走。

秘書郎送上了有關湖南的各種書籍、賬冊,供其翻閱。

湖南境內,大致有兩條主要水系,即湘水和資水,北邊還有洞庭湖,水資源十分豐沛。

這個條件,按理來說非常適宜發展農業,可能不比江西差了。

但湖南有個致命的問題:土壤質量差。

“湖南地方民財,不與江西等。大抵美壤少而瘠田多。”

南宋真德秀亦提到“嗟爾湘人,為生甚勤,土瘠而磽,俗窶而貧。”

邵樹德不太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他傾向於認為是開發程度不夠。

土壤為什麼貧瘠?除了諸如“黑土地”這種天賦異稟、營養元素十分充足的土地外,其他土地都是需要“調教”的。

湖南開發程度不夠,基礎設施不完善,水災頻發等等,可能是重要原因。

所以說,洩壓閥也不是隨便就能當的,前期投入很大,要消耗海量的物資乃至人命。

這還是湖南,如果是嶺南、安南甚至臺灣,又該是一副什麼樣的情景?反正邵樹德是不會往南走了,長沙的溼熱氣候他都適應不了,更別說廣州、桂州、邕州等地了。

但湖南的交通運輸確實方便。

前唐藩鎮割據時代,因為淮西老是叛亂,漕運受阻,荊襄水道的重要性有所降低,取而代之的是鄂州水道,並迅速進入黃金時代。

唐代宗時,鄂州一度成為東南錢糧轉運的樞紐,專門負責轉運錢糧的侍御史穆寧甚至加鄂州刺史的頭銜,可見一斑。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湖南的各色商品經湘水航道北輸,最終一樣是在鄂州集散。

“氣候、土壤、交通……”邵樹德將文冊都放在桌案上,閉目養神之餘,默默思考。

其實,來了以後,他就知道湖南沒有造反的條件,甚至整個湖廣道都沒什麼造反的基礎。老底子差,人煙稀少,物資不夠充沛,怎麼造反?

理解這一點後,他非常欣慰,開始認真琢磨起了湖南的未來。

採礦之類的都不急,就湖南這個薄弱的底子,幹啥都不好使。現在最需要做的,其實還是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要是湘水、資水兩大水系的清淤、疏浚,提高航運效率。

任何時候,交通基礎設施都是極端重要的。

交通方便,則政令暢通、調兵迅速。

交通方便,則商業繁榮、人文薈萃。

交通方便,還能充分發揮商品經濟中的“比較優勢”,降低物價,提高購買力。

湖南,朝廷不打算重點移民,但需要先把基礎設施完善——主要是水運體系——然後可以坐看民間百姓的自發移民,把成本降到最低。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