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關於高句麗和高麗解釋幾句,文獻中提到的高句麗,指的是公元668年以前的高麗,但公元668年以前的高句麗也有一定的區分,五世紀以前,高句麗就是高句麗,沒有其他稱呼,五世紀以後高句麗改稱高麗,雖然在隋唐的文獻中,依然將其稱之為高句麗,但是在其本國,一直稱呼自己為高麗,本國國王一直稱呼為高麗王。
史料中又稱其為高氏高麗。
在六世紀末,九世紀初,那一片疆土一直處在被統治階段。
九世紀初,高麗太祖王建再立高麗,有大臣直言‘我國即高勾麗之舊也,故號高麗’,所以高麗國號為高麗。
史料中又稱其為王氏高麗。
也因此,文中為了便於理解,所以將兩個階段的高麗,統一稱作高麗。
關於讀者在評論中提到的兩個王朝幾乎沒有多少關係,稻草也說明一下。
因為兩個王朝中間有一個長達兩百多年的斷層,所以不存在王氏承高氏江山的說法,所以在很多文獻中,才會提到兩個王朝沒有多少關係。
但並不代表在疆域、文化、百姓上,完全沒有關係。
雖說王氏高麗不及高氏高麗龐大,但是王氏高麗是建立在高氏高麗的一部分舊土上的。
此外,唐高宗李治在滅了高氏高麗以後,先後遷移了高氏高麗的所有貴族,以及數十萬的百姓,並沒有將高麗的人全部遷移完。
無論是在高氏高麗期間,還是王氏高麗期間,高麗的人口都在一百多萬以上。
所以有很大部分高氏高麗的百姓依然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傳承著高麗的文化。
在王氏高麗建立以後,也繼承了一部分高氏高麗的文化和百姓。
也正是因為如此,後世的高麗才會將高氏高麗、王氏高麗的歷史,皆當成他們高麗的歷史。
至於關於盛唐的問題討論,到底是唐高宗李治初期的時候最鼎盛,還是唐明皇李隆基開元盛世最鼎盛,稻草就不做過多的解釋,具體可以看一看大唐安東都護府變遷的歷史。)
寇季從鴨綠江東回返了遼陽府的時候,朱能剛巧率領著麾下兵馬趕到遼陽府。
寇季立馬派人邀請朱能到了遼陽府城主府內。
朱能到了以後,寇季立馬開口發問,“東海女直全都解決了?種世衡呢?”
朱能有些幽怨的道:“沒有……”
寇季一愣,愕然道:“東海女直還沒解決,你怎麼退兵了?”
朱能瞥了寇季一眼,沒好氣的道:“自從你下了不留俘的軍令以後,種世衡那廝就瘋了。他騙我率軍幫他將東海女直的人逼到了海角,然後堵住了人家所有退路,逼著人家出來讓他殺。
我根本就插不上手,他也不讓我插手。
我原想著帶兵去韋室幫一幫高處恭,誰知道高處恭那廝居然威脅我,說我要是敢過去的話,他就死給我看。
我一片好心被人當成了驢肝肺,我氣不過,就帶兵過來了。”
寇季聽完了朱能的話,感嘆道:“高處恭那廝有點為老不尊了。”
朱能撇嘴道:“那可不……”
寇季哼了一聲道:“我可是給他下了軍令的,一個月內拿不下韋室,我就讓他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