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即便如此,飛熊軍士卒的這些新式裝備,在魏國戰船上所裝載的魏連弩面前,仍舊跟紙糊的一樣脆弱。
是齊魯兩國的工藝太過於落後麼?
其實並不是。
畢竟魏國的魏連弩,尤其是湖陵水軍的虎式戰船上所裝載的第四代魏連弩,它其實也同樣可以輕易洞穿魏國目前最新式的盾牌或甲冑,別說一件,哪怕是再多幾塊盾牌、多幾套甲冑,它照樣能夠輕易洞穿。
對此冶造局曾做過測試,用魏國最新式的、一個指節厚度的鐵盾作為參照物件。
在約三百丈的期限距離下,第四代魏連弩只能夠在魏國產的鐵盾上留下一個明顯的凹印。
在約兩百丈的距離下,第四代魏連弩已具備射穿一塊鐵盾的能力,並且對之後第二塊鐵盾產生明顯的凹印。
而在一百丈的距離下,第四代魏連弩可以一下子射穿三塊鐵盾。
最可怕的,莫過於在四十丈左右的距離內,第四代魏連弩最多可以一下子射穿六塊鐵盾。
在當世,沒有任何一種機關弩具有如此強大的殺傷力。
縱使魏國興安年間鍛造的鐵盾,依舊無法阻擋其本國鍛造的第四代魏連弩,飛熊軍又如何能抵擋?
就像湖陵水軍的大將李惑所說的,飛熊軍自認為舉著一塊盾牌、對面的魏軍就拿他們束手無策,這是非常愚蠢的。
這是魏軍!
而不是楚軍!
真讓魏國的軍隊跟楚國軍隊一樣,手持遠遠落後於齊國的武器裝備麼?
不得不說,齊國軍隊對於戰爭的概念需要糾正,可能他們曾經遇到的對手——楚國,是能夠讓他們憑藉裝備上的差距來取得優勢,那麼這一點在魏軍這邊是行不通的,魏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可不會比齊國差,甚至於,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不,飛熊軍的主將呂勝,就犯下了這方面的過失,自認為魏國的軍隊不具備傷害他手持堅固鐵盾的飛熊軍步卒的能力,是故叫步兵整齊有序地向岸邊挺進,吸引魏軍注意,為軍中的弩手創造有力的作戰條件,卻沒想到,這三千飛熊軍步卒因此成為了魏國船隊的活靶子,在短短几個眨眼的工夫,就被射死了一大半。
也虧得魏將李惑考慮到船隊船艙內的連弩鐵矢數量並不是很多,在下令射擊時還比較剋制,僅僅只是一輪齊射而已,否則,倘若魏軍不顧消耗地傾瀉弩矢,別的暫且不論,至少河岸邊那三千名‘活靶子’,怕是一個都活不了。
“撤!撤!”
也不曉得是被魏軍的可怕殺傷力所嚇退,還是因為飛熊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飛熊軍主將呂勝頗有些驚慌地下令撤退,準備後撤幾里地,重整旗鼓再跟魏將李惑的軍隊交鋒。
第二回交鋒,飛熊軍的主將呂勝相比較第一次,就變得愈發謹慎了。
但遺憾的是,對於一支停泊在河道上的水軍,飛熊軍作為一支陸軍實在缺乏有效的剋制手段,除非是搬來像床弩、投石車這種戰爭兵器。
於是乎,魏軍無驚無險地就擊退了飛熊軍的第二回攻勢。
兩次進攻皆在魏軍擊退,別說飛熊軍士氣大跌,就連臨淄城,亦有些不知所措。
至少齊王呂白,已沒有片刻前那般自負,渾渾噩噩地被大臣們帶回了王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