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也意識到,此番齊國若是對楚國宣戰,絕非是小打小鬧,這很有可能是一場以『覆滅楚國』為目的的,牽扯到數個國家的巨型戰役。
原因很簡單,因為齊王呂僖的子嗣中,並沒有什麼有能耐的人,據說皆是一些平庸之輩。
因此,齊王呂僖為了齊國的將來考慮,勢必要在他有生之年覆滅楚國,退一步說,最起碼也要將楚國打成殘廢,否則,一旦他駕崩亡故,楚國必然會掀起前所未有的攻勢,以報復齊國先前對他們的種種。
想到這裡,趙弘潤恍然大悟,釋然說道:“原來如此,怪不得熊拓急著去巴國,原來是去巴國練兵了……”
聽聞此言,平輿君熊琥眼中閃過幾絲異色。
是的,熊拓之所以急著去巴國,並非是為了謀取利益,而是為了練兵。
以往,在熊拓麾下的皆是『農耕兵』,簡單地說,就是一幫平時在家鄉耕田種地,只有在戰爭期間才會被召集起來的軍隊。
商水軍前身,即當初暘城君熊拓與平輿君熊琥二人攻打魏國的軍隊,就是這種農耕兵。
然而,當初在鄢陵戰場上,楚軍卻被當時趙弘潤麾下的浚水軍打地幾近覆滅。
兩萬五千人,打六萬人,後者居然完全不是對手。
因此在楚魏戰役結束之後,暘城君熊拓放棄了原來的農耕兵,採用了似魏國、韓國這種精兵策略,好生訓練了十萬軍隊。
那些從魏國秘密運到楚國的糧食,有一半是供養這支軍隊的。
但問題是,雖然新軍訓練地差不多了,但這些士卒終歸沒有踏足過戰場,於是,鑑於『齊楚之戰』迫在眉睫,暘城君熊拓顧不上向趙弘潤催促那批武器裝備,便帶著麾下的軍隊,以簡陋的武器裝備趕赴巴國,借巴國混亂的局勢淬鍊這支軍隊,希望能儘早使其成形。
而這件事,熊琥並不想透露給趙弘潤,但只可惜還是被後者給看穿了。
這讓熊琥不禁有些緊張,生怕趙弘潤反悔。
要知道一旦齊楚開戰,魏國亦是『齊魯魏』三國聯盟之內的,怎麼可能會再冒著被齊國記恨、被天下人所指責的危險,再在私底下資助暘城君熊拓?
甚至於,作為魏國近幾年來最耀眼的戰功獲得者,趙弘潤很有可能會被齊國要求,一同率軍攻打楚國。
在這個大趨勢下,就算有著羋姜作為關係的紐帶,魏國的肅王趙弘潤,與楚國的暘城君熊拓,亦很有可能會再次在戰場上相見,為了各自的陣營立場而成為敵人。
“這還真是麻煩啊……”
趙弘潤站起身來,在廳堂來回踱著步。
平心而論,他對攻打楚國沒有多大興趣。
原因有三。
其一,魏國北方的韓國近期兵馬調動有些詭異,魏國這邊的朝廷官員普遍認為這是韓國企圖從他們魏國手中奪取上黨、河東地區的預兆。
這不,連趙弘潤的四王兄,燕王弘疆,都親自鎮守在山陽縣,並且,南燕軍的大將軍衛穆,亦將軍隊調到了河東一帶。
甚至於,朝廷工部還在緊急地修築兵道,從王都大梁經南燕、直通河東的兵道,為的就是一旦韓國對魏國開戰,似碭山軍、商水軍、浚水軍,便可沿著這條兵道迅速支援山陽。
其二,魏國雖然國土面積遠不如楚國、韓國,但因為國民人口也不如後兩者的關係,事實上魏國國內的土地並不緊張,尤其是在攻下了宋地的情況下,魏國已出現了人少地多的跡象。
因此,雖說鼎力協助齊國覆滅了楚國後,魏國勢必能得到廣闊的國土,但事實上,這些土地對魏國的國力並沒有最直接的提升作用,甚至於,還會讓魏國的軍隊在攻打楚國期間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