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頭。”
“宗衛大人。”
何苗與丁鈞相互打了聲招呼,隨即,前者好奇地問道:“丁頭所說的『那物什』,不知指的是什麼?”
丁鈞還未來得及開口,便聽王甫沒好氣地說道:“就是這傢伙一直在鼓搗的魯國的弩匣。……這傢伙不死心,總想說服肅王殿下繼續改良魯國的弩匣。”
何苗聞言恍然大悟。
關於弩匣這件事,他也是知情的:也不知是前任、或者是前前任冶造局局丞,不知透過什麼渠道,從魯國入手了一隻弩匣,本想偷學魯國的工藝,沒想到魯人早有提防,在丟棄那隻弩匣前,將裡面的零件全部拆掉了,就只剩下一個空木箱。
不過就算是個空盒子,魏國工匠仍然學到了一手『榫卯結構工藝』,拋棄了以往打製木具所用的木釘。
記得趙弘潤初掌冶造局的期間,曾因為對魯國工藝抱持極大的興趣,讓王甫從庫房裡將那隻佈滿灰塵的弩匣取了出來。
一看之下,趙弘潤大失所望。
雖然當時趙弘潤已經想到了這隻弩匣的運作是依靠木質齒輪,但最終還是沒有復原這隻弩匣。
畢竟就算是復原了這隻弩匣,也不過是人家魯國十幾二十幾年的工藝,有個屁用?
更別說這隻弩匣還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缺陷。
於是,趙弘潤便放棄了復原弩匣,而選擇了另外一件戰爭兵器,即在三川戰役中大放光彩的連弩,或者稱連發機關重弩。
而如今,進一步改良連弩已經成為冶造局內常置的一項研究工作,至於魯國的弩匣,早已不知被人遺忘到哪裡去了。
然而,丁鈞卻對這種複雜而缺陷多多的魯國弩匣非常感興趣,在沒有趙弘潤參與的情況下,居然復原了那隻魯國弩匣,這讓趙弘潤都感到非常的吃驚。
可惜,復原後的弩匣仍然不頂屁用,因為連弩的射程是弩匣的兩倍以上,這使得本來好奇心大起的工匠們失望地發現,弩匣若是在他們的連弩面前,根本起不到絲毫作用,就會被連弩直接射暴機匣。
於是,冶造局的工匠又對弩匣冷淡起來,唯獨丁鈞仍在鑽研這東西,仍然不死心的他,幾次三番想透過王甫說服趙弘潤,希望能透過弩匣的提案。
『原來如此。』
何苗只聽得心中好笑,打斷了王甫與丁鈞二人的爭論,說道:“丁頭,弩匣的事,暫且放置一旁,肅王殿下希望冶造局儘快造出此物。”
話音剛落,王甫將他從何苗手中所得的圖紙遞向丁鈞,說道:“丁鈞,看看這個。”
丁鈞疑惑地接過圖紙,仔細瞧了兩眼,嘴裡喃喃唸叨:“袖箭?”說罷,他轉頭望向何苗,不解問道:“宗衛大人,肅王殿下要這個做什麼?”
也難怪,因為在他看來,袖箭的威力與射程還沒有手弩大,除了一個攜帶便捷的優點外,其餘簡直是毫無作用,在戰場上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他很難想象趙弘潤會設計出這種沒多大用的武器來。
見此,何苗便向丁鈞簡單解釋了一遍陽夏那邊情況,告訴後者,這是趙弘潤為了對付陽夏隱賊所設計的輕便武器。
丁鈞這才恍然大悟,點點頭說道:“卑職明白了。……讓我先造個實物出來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