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即便投石車部隊抵達了汲縣西屯魏營,肅王軍還是需要井闌車、雲梯等攻城器械,畢竟肅王軍的兵將們再神勇,也不可能憑空飛上汲縣的城牆吧?
一直到三月十二日,由商水軍兩千人將谷陶率領的投石車部隊,總算是抵達了汲地,而此時,肅王軍與南燕軍也緊急打造了一批用於攻城的井闌車、雲梯等器械,準備工作總算是完成了。
於是,趙弘潤與衛穆商議,由肅王軍作為攻打汲縣的主力,南燕軍駐守西屯魏營。
倒不是趙弘潤看不起衛穆的南燕軍,只是在他看來,他麾下肅王軍有近十萬,以這等兵力攻打汲縣已綽綽有餘,並不需要南燕軍的在旁協助。
當然,出於對南燕軍的尊重,趙弘潤其實也可以只帶商水軍或鄢陵軍出征,讓南燕軍作為協軍,戰後分南燕軍一份軍功。
但問題是肅王軍與南燕軍從未合作過,彼此並不熟悉,不像商水軍與鄢陵軍同屬肅王軍,雖然存在著相互競爭的心思,但彼此熟悉,瞭解對方的戰術,因此有時候,只要看到對方在戰場上的動向,像屈塍、晏墨、翟璜這些將領便能猜到友軍的意圖,及時做出相應的改變來配合。
對於趙弘潤提出的懇請,南燕軍大將軍衛穆很大度地同意了,並且,他還決定儘可能地給予趙弘潤幫助,親自率領南燕軍旗下的約兩三千騎兵部隊,替肅王軍掠陣,以免後者在攻打汲縣時遭到韓國騎兵出現在旁側的襲擊。
對此,趙弘潤深感謝意。
三月十三日,趙弘潤率領近十萬肅王軍,正式攻打汲縣。
南燕軍的『西屯魏營』離汲縣並不遠,但再怎麼說也有近三十里的距離,在這種距離下,肅王軍若是想悄然來到汲縣城下,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畢竟汲縣這一帶的情況與共地大致無二,荒野上到處都是巡邏的韓國騎兵。
不誇張地說,肅王軍的前隊才走了不到十里地,就已經被韓國的斥騎給發現了。
而這個時候,衛穆當即派出了他南燕軍唯一的騎兵部隊,在旁援護肅王軍向汲縣挺進,而鄢陵軍這邊,副將晏墨亦親自率領鄢陵軍那支新組建的騎兵,與南燕軍的騎兵隊一起行動。
這兩支騎兵合計五千人,算是一股能令韓國騎兵感到忌憚的騎兵力量了。
但是好景不長,待等肅王軍距離汲縣僅剩下十里地左右時,魏軍前方逐漸出現越來越多的韓國騎兵。
這些韓國騎兵可能已經猜到了肅王軍準備攻打汲縣的意圖,在用一番騷擾吸引了諸多肅王軍兵將們的注意後,居然直接對商水軍兩千人將谷陶旗下的投石車部隊展開了突襲。
而此時,南燕騎兵迅速援護,他們在鄢陵騎兵的協助下,與韓國騎兵展開對沖廝殺。
這是趙弘潤首次親眼目睹輕騎兵與輕騎兵的對沖,即便南燕騎兵並非是他麾下計程車卒,他亦感到無比的心痛,畢竟他看得出來,衛穆麾下的南燕騎兵,皆是訓練有素的悍勇之士,即便以兩三千的人數面對兩倍以上的韓國騎兵,亦毫不猶豫地展開衝鋒。
而魏國的騎兵底子本來就薄弱,趙弘潤如何能坐視這些英勇的騎兵喪生,要知道,就算是川北騎兵,趙弘潤以往也捨不得犧牲,更何況是南燕騎兵這種魏國本土的騎兵。
因此,他毫不猶豫地派出了五百騎『商水遊馬』,由將軍馬遊親自率領出擊。
別看五百名遊馬重騎論人數並不起眼,但趙弘潤相信,倘若那些韓國騎兵無知地選擇與那五百名遊馬重騎對沖,那麼最後能倖存下來的,肯定是遊馬重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