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絲燭油沿著鐵模與木架的縫隙處,流淌了下來,這讓在場的諸工匠們不覺皺起了眉頭。
“這裡有點漏油……劉三哥,你這木架打地不行啊。”
“放屁!我用刨刀反覆打磨,怎麼可能!……還是模子的關係吧。”
“瞎說,我們捏土模的時候,那可是反覆用尺子測量的……”
“別吵了別吵了,回頭再補補。”
諸工匠們有些相互指責的意思,這一切都歸於他們太傾向於精益求精。
其實這在趙弘潤看來根本不算事:以目前他們大魏的工藝,造出這種足可以沿用千年的蠟燭工藝,漏幾滴蠟燭油算得上什麼大事?
諸工匠們睜大眼睛等著,等著鐵模內的蠟燭油冷卻下來。
期間,由於等地心中焦急,不少工匠們提出了改良這座模具的主意。
“就這麼等燭油冷卻凝固,實在太慢了,叫人等地心焦。……你們說,要是咱們在鐵模下方,再打一個水槽,兩頭可灌水、出水,用水來降溫,怎麼樣?”
“這個辦法好,不過得保證鐵模內那些凹槽內的蠟燭油不會流入水槽裡去……”
“那得看劉三哥了……”
“都說了不關我事,是鐵模的事!”
趙弘潤在旁笑呵呵地瞧著眾工匠們在那吵吵嚷嚷,可在心中,他卻不由地再次驚歎。
古代工匠的智慧,著實不可小覷,哪怕他還未提出利用水來快速降低鐵模內蠟燭油的溫度。使其快速凝結,這些可敬的工匠們,自己就已經想到了。
“記上那些位工匠們的名字,回頭給他們增發獎勵。他們的創意,本王採用了。”趙弘潤小聲對局丞王甫言道。
『唉!肅王殿下又要撒錢了……』
王甫無聲地嘆了口氣,點了點頭。
大概等了小半個時辰左右,蠟燭油冷卻凝固,這時。幾名冶造局的工匠鑽到鐵模下方,用肩膀扛著推板,向上一推,頓時間,鐵模的凹槽內,一排十支、一列十支總共一百支蠟燭,齊刷刷地被推了出來,整整齊齊地呈現在諸人眼前。
望著這一幕在場諸多工匠們感動地無以復加。
他們成功了!
他們成功了!
“喔喔喔!”
多達兩百餘人的工匠們,忘乎所以地放聲吶喊著,嚇得冶造局的局丞王甫連忙喝止。
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