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用左手再次捏住右手位置的繩索,再次重複這個過程,測量出第二『尋』,一直到最後,不足一尋的距離,再用手掌再測量。
於是,用『一尋』的次數乘以八尺,再加上最後用手掌測量出來的長度,便可以測量出這間房屋的大致長度。
這個技巧,相信任何一名匠工都懂得。
但遺憾的是,這並不符合趙弘潤的要求,因為他要求的是精確。
“殿下,麻繩搓好了。”
郎官陳宕將幾條大概小拇指粗細的麻繩遞給趙弘潤。
“唔。”
趙弘潤伸手接過了麻繩。
對於製造第一把精確的尺子,趙弘潤曾反覆思考究竟該用什麼名詞來作為基本單位,事實上,他更習慣用『米』、『厘米』,但遺憾的是,以大魏目前的條件,他根本造不出他印象中那些精確的尺子。
他只能沿用古人傳下來的老辦法,頂多做得更加精確,這樣才容易被魏人所接受。
“所有人站成一排。”趙弘潤吩咐道。
眾圍觀的匠人們面面相覷,不理解趙弘潤為何要他們站成一排,但是他們並沒有絲毫牴觸,誰讓趙弘潤在入主了冶造局後,便將他們的月俸翻了一番呢?
『尋常成人高度……尋常成人高度……』
趙弘潤在人群中走過,一邊走一邊挑選著合適的實驗物件。
排除一個最高的,排除一個最矮的,其餘剩下的二十歲以上男子,趙弘潤叫宗衛們用那些麻繩測量出平均高度。
而最終那條代表著冶造局內人員平均高度的麻繩,趙弘潤便將其確定為『一尋』,即八尺。
然後,趙弘潤將這條麻繩拉直、對摺,得出四尺的距離。
重複這個過程,得出兩尺的距離。
再次重複這個過程,最終得出一尺的長度。
至此,趙弘潤得到了長度的第一個精準單位,『尺』!
而與此同時,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匠人們,當即對照著這個麻繩的長度,用刨刀在一塊木板上刨出了相同長度的木尺。
將這把代表著尺的木尺對分,得到半尺的距離。再將半尺分作平均五等份,趙弘潤便得到了第二個精準長度單位,『寸』。
緊接著,刨制十把長度一尺的木尺。再將這十把尺子拼接在一起,組成一把長尺。
然後,那些匠師們又重新用一根更長的木頭,重新刨製出這把代表著丈的長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