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數十年前那場慘痛的上黨之敗,大魏當初奉為沙場重器的戰車可是被韓國的騎兵打地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儘管魏人們普遍不想承認,但他們不得不承認,面對**的騎兵,大魏的戰車簡直都是毫無還手之力。
“我知道王大人什麼意思。”趙弘潤笑了笑,拍了拍一輛馬車的軲轆,搖頭說道:“這些戰車在韓國的騎兵面前的確毫無用途,可是楚國……多的是舟船步兵,用這些東西去對付下船登陸的楚國步兵,還是能起到一些作用的。”
王甫想了想楚國的情況,這才點了點頭:“這倒也是。……肅王殿下打算如何改造?”
趙弘潤聞言望著眼前的戰車沉思起來。
戰車的歷史,由獨輈(轅)、兩輪、方形車輿(車箱)一路演變至今,拉乘的馬匹也從最早的一匹馬發展到最終的四匹馬,也就是所謂的“駟馬戰車”。
因為考慮到戰車的機動性,因此戰車上一般只安排三到五名甲士,中間一人負責駕車稱為『御者』,有一到兩名左側的甲士負責遠距離射擊,稱為『射左』或『射佐』,右邊一到兩人負責近距離的廝殺並保護同乘的人,稱為『戎右』或『戎佑』
一般由伍長擔任『御者』,指揮同乘的其餘四名甲士。
一乘五人,這已是極限。
據說曾經大魏還研究過六馬與八馬拉乘的戰車,可乘坐十名甲士,但事實證明,那**車的效果還不如駟馬戰車,經常出現各種問題,比如車廂下的軸承斷裂,木質的車軲轆爆裂,馬匹無法統一排程等等。
於是很遺憾的,六馬戰車與八馬戰車的構思僅僅曇花一現就被放棄了,唯有駟馬戰車留了下來,直到被騎兵所淘汰。
也正因為這樣,駟馬戰車在大魏巧匠們陸續的改良中彷彿也已開發到極致。比如,車廂下的軸承曾嵌入鐵片,軸棍也有包裹鐵皮,但是隨後,這些又被淘汰,採用反覆浸油曝曬後極具韌性的硬木。
『大魏的冶鐵技術還是不足啊……可惜這方面我也只知道一個大方向,不知具體,可惜……』
“先把車輪兩側的錐刃撤掉。”
趙弘潤指著戰車車軲轆外側的錐刃說道。
不可否認,這種安裝在戰車車軲轆外側的錐刃,無疑是戰場上殺戮敵軍士卒的殺器,但是它的弱點也同樣明顯。
“對了,車軲轆外裝一塊擋板。”
趙弘潤踢了踢戰車的軲轆,曾經,這種帶輻條的輪子正是**騎兵打敗大魏戰車的最大弱點。
那些騎兵們,在飛馳過程中將長槍準確地投入戰車的輻條內,直接導致戰車由於慣性自行翻車崩潰,使得**的騎兵們幾乎毫不費力地便將數千乘魏國戰車給擊潰了。
起初趙弘潤也想過索性就用一塊完整的圓木充當車輪算了,但仔細一想,那種圓木如若要扛起戰車的重量,勢必會十分沉重,不利於戰車的機動性,於是,趙弘潤只有退而求其次,在車軲轆外側裝一塊擋板,儘可能地將內側的軲轆遮蓋起來,免得有人拿這個弱點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