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過不算早餐的早餐,夫妻倆沿著哈德遜河散步。
河邊的陽光直射,清風拂面吹來鹹腥的滋味,各色遊艇停在船塢裡,在陽光下,遊艇的桅杆、輪舵、玻璃和倒影反射著刺目的光。
「刺眼的資本主義啊!」林朝陽隨口挖苦道。
陶玉書的眼神落在到處飛蕩的海鷗身上,「我們現在也是資本家,你嘴下留情啊!」
「我們不一樣,我們是有良心的資本家。」
「沒正形。」
下午夫妻倆又到紐約城的各處景點逛了逛,陶玉書來美國是出差,林氏影業下個月就要上市,她還有一堆事要忙,所以次日一早便登上了回香江的飛機。
等陶玉書離開,林朝陽帶著幾篇寫好的文章找到了位於西43街的《紐約客》
雜誌社。
林朝陽找過來的時候,羅伯特·戈特利布有些驚訝。
他跟《紐約客》的那幫供稿作家接觸的時間長了,知道要規劃個系列專欄對這幫作家來說的難度。
現在距離他上次和林朝陽見面才過了半個月,這效率太高了。
上次大家聚會聊天時的驚歎,如今化為了實際。
羅伯特·戈特利布跟林朝陽寒暄了幾句,又帶他參觀了一下辦公室。
「以後你就是我們《紐約客》的專欄作家了,得了解了解這裡才行。」他笑著說道。
《紐約客》在西43街的辦公室分了兩層樓,分別在18樓和20樓。
20樓是《紐約客》雜誌社的大本營,雜誌社的諸多部門和編輯都在這裡辦公,在18樓辦公的則是一幫特約撰稿人。
《紐約客》能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屹立於美國新聞界和文化界的巔峰,除了是因為擁有一群出色的編輯之外,最關鍵的是發掘和培養了一批出色的作家。
寫出過《麥田守望者》的J.D.塞林格、被所有非虛構寫作記者所崇拜的約瑟夫·米歇爾、傳奇記者詹姆斯·鮑德溫———·
「他們,就是《紐約客》最大的資產!」
在介紹18樓辦公室的格子間裡,那一個比一個憂鬱、眉頭緊鎖的作家時,戈特利布的神色間充滿了驕傲自豪。
「羅伯特,你真該讓他們多曬曬陽光!」林朝陽調侃道。
戈特利布苦笑著說:「別鬧了,你以為我能指揮得動這幫人嗎?」
他接任威廉·肖恩成為總編時,《紐約客》作家群可是狠狠的抗議了一把,
即便戈特利布身為總編,也只能採取懷柔的方式來處理。
「別看他們好欺負的樣子,真出了事,就跟炮彈一樣,一點就著!」
吐槽了一些手下作家的桀驁,戈特利布帶著林朝陽回了辦公室。
林朝陽將他這些天寫了幾篇文章掏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