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結束後,林朝陽主動提議請《香江文學》的編輯們吃頓飯。
在香江,堅持搞純文學是件辛苦差事,賺錢不多丶受眾更少,這些人能堅持下來本身就是值得佩服的事。
吃飯地點選在了太古城的一家餐廳,席間編輯部的兩個年輕人對林朝陽很熱絡,問了不少關於中的細節,一看便是忠實讀者。
劉以喝了些紅酒,面色紅潤,感慨著說:「朝陽,你這部是有功德的!
他的意思大家都很理解,在東亞社會,對死亡這件事向來是極其避諱的,與死亡有關的一切事,也自然變成了禁忌。
《入驗師》中對生死的探討打破了東亞社會一直以來的禁忌話題,引起了很多讀者的生死共感,讓死亡這件事在讀者心中變得不再那麼可怕。
包括中對於職業選擇的困惑丶對職業尊嚴的維護和親情關係的處理,都讓許多讀者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在香江社會大家都很忌諱從事殯葬行業的件夫,很多人家有喜事時甚至不願意讓從事這一行的親屬出席。
但在看完了《入師》後,至少在劉以所知的範圍內,大家對於從業者們的印象都有了極大的改觀,開始抱有尊重。
大家聽著劉以的話,不由得點頭認可。
陶然說:「香江人對於死亡和殯葬看法的改變,也許會從這部開始。」
林朝陽謙辭道:「哪有那麼大的影響。」
「潛移默化,好的文學作品就是有這麼大的影響。」陶然篤定道。
林朝陽笑著搖搖頭,沒有與他爭辯。
如果是那樣的話,當然更好。
晚上九點多,林朝陽帶著幾分醉意回家,陶玉書說下午董橋來家裡找他。
「說什麼事了嗎?」林朝陽問。
「說香江中文大學想找你。」
「他們找我能幹什麼?做演講?」
「想給你頒個榮譽博士學位。」
聽著陶玉書的話,林朝陽酒醒了一半。
「給我頒學位?這是鬧哪齣兒?我又不是他們學校畢業的。」
「誰也沒規定一定得是本校校友才能獲頒榮譽學位啊!」
陶玉書看起來很高興,她自小在燕大長大,有嚴重的學歷崇拜和名校情結,香江中文大學想給林朝陽頒學位,她自然高興。
「你沒給他們學校捐錢吧?」林朝陽臉色怪異的問。
陶玉書風情萬種的白了他一眼,「胡說八道什麼呢?」
夫妻倆這番對話是有說法的。
86年時,金庸給香江大學捐了800萬港元,隨後拿到了個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因為捐款在前,拿博士在後,去年這事被香江大學的高階講師黃康顯翻了出來,在《信報》上發表文章將金庸大肆批判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