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大時林朝陽跟查劍英並不算太熟,見了面兩人只是客氣的打了個招呼,倒是查劍英多看了他兩眼。
查劍英81年赴美留學,至今已經五年時間。
期間她先是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取得了英語碩士學位,又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比較文學,拿到了她的第二個碩士學位。
她今年畢業後應聘進了《紐約時報》,她這次回來是因為《紐約時報》決定派她回燕京辦事處工作。
聊到工作,免不了談到工資,當眾人聽到查劍英說她的薪水是1800美元時,無不瞠目結舌。
1800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就是6000元人民幣啊!
“小查,你留學這步棋真是走對了,一年工資夠我們一輩子賺的。”王曉平的語氣中充滿了豔羨。
燕大中文系77級這一波人裡,畢業時決定去留學的人並不多,畢竟那個時候自費留學還只是剛剛開始。
要去到異國他鄉留學,很多人心裡都沒底。
這兩年不管是自費還是公費留學,都變得越來越多,連王曉平她們這些參加了工作幾年的人都有些蠢蠢欲動,更何況有查劍英這個成功的例子在前。
身披一層“海龜”的身份,這次聚會上查劍英成了焦點。
她和大家聊著這幾年來在美國學習、生活的各種見聞,聽的眾人滿心羨慕。
“你們有機會真應該去美國看看,跟國內真的很不一樣。”
查劍英的言語間流露著幾分優越感,但還算剋制。
以八十年代中美兩國的經濟差距和社會發展情況,她有這種優越感也算正常。
“哪有你說的那麼容易啊!當初決心留學的也就你們那幾個人,現在大家結婚的結婚、生孩子的生孩子,更不可能了。”王曉平說。
梁佐笑著說道:“曉平,你乾脆點我名字得了。”
“結婚、生孩子的又不光你一個。”
“還有誰,李彤、我師父……算了,我師父不算,他想出國隨時都能出,都定居香江了。”
林朝陽連忙說道:“沒有的事,你別造我的謠,我在香江就是客居而已,現在還不是跟你們坐在這裡?”
“那我師孃呢?”梁佐問他。
“她是沒工作了,只能無奈下海做生意。”
王曉平打趣道:“我們也想要這種無奈下海的機會。”
幾人互相說著笑話的時候,查劍英的眼神饒有興致的逗留在林朝陽的身上。
她在美國待了好幾年,但跟國內的通訊並沒有斷,一直都有聯絡。
跟同學們通訊時偶爾也會聊到林朝陽,知道他這幾年的名氣比以前更大了,更讓她感到驚訝的是今年六月份的時候。
她收到了王曉平從國內寄的信,說林朝陽編劇的電影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