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文豪1978筆趣> 第360章 民族的未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60章 民族的未來 (2 / 4)

不過既然是分享嘛,那也不必苛求完全、圓滿,我就說點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一點體悟供大家參考吧。”

林朝陽的態度非常謙虛,但在場並沒有人會因此輕視他的發言。

在這些同行眼中,林朝陽的水平一直處於中國文學界的領軍水平,在保持著高質量的輸出前提下,還保證了非常高的效率。

出道不過幾年時間,他的代表作已經比在座有些人的全部創作都要多了。

“今天我們談的是農村題材的創作,我本人就出身於農村,我在農村待到二十歲才進城。

我敢說自己是個農村人,但卻不敢說自己瞭解農村。

為什麼呢?

一方面是因為我自身的年齡與閱歷所限,另一方面,一個更主要的擺在我面前的問題是:什麼是農村?”

林朝陽突然丟擲了一個問題,讓在場的人都有些猝不及防。

什麼是農村?

看似明知故問,但真當人們開始認真思考時,卻沒辦法簡單的用幾句話來概括。

“從狹義上來說,我從小生活的、看到過的地方都叫作農村,這個應該就是我們文學界建國以來所謂的‘農村題材’中的‘農村’。

從五十年代開始,農業合作化、大YJ、人民公社運動、兩條道路……到七十年代末以來的分田到戶、農村改革。

我們的農村似乎被壓縮成了一張紙,它是如此的扁平和乏味,好像只有這麼三五十年的歷史,只有那些地主長工的故事。

但有時候我也在想,這個‘農村’他以前是什麼樣的?我們國家其他地方的‘農村’又是什麼樣?

我跟文學界的朋友聊天,有人跟我說,他以前在汨羅江邊插隊,離著他不到二十公里就是屈子祠,他聽著當地的方言還能與楚辭當中的用詞聯絡起來。

我記得忠實同志跟我說,他的老家叫灞橋村,就是“灞橋折柳”的那個“灞橋”。

春秋時秦穆公建灞橋,《雍錄》上記:此地最為長安衝要,凡自西東兩方而入出嶢、潼兩關者,路必由之。

王昌齡著《灞橋賦》曰:惟於灞,惟灞於源,當秦地之衝口,束東衢之走轅,拖偃蹇以橫曳,若長虹之未翻。

從他們的口中,我們依稀可以窺見如今的農村在千百年前也曾是人傑地靈、風雲匯聚之地。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我讀沈叢文的文章,就對湘西多加註意,據史料記載:

在公元三世紀以前,苗族人民就已勞動生息在洞庭湖附近。這裡也就是苗歌中傳說的‘東海’附近,為古之楚地。

後來,由於受天災人禍所逼才沿五溪而上,向西南遷移。

這也就是傳說中蚩尤為黃帝所敗,蚩尤的子孫撤退到山中的故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