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話,李曙光終於重視了起來,凝神問道:“他們要訂多少?”
“還在統計呢,估計過兩天能通知。怎麼樣?我這不是信口胡謅的吧?”
李曙光笑起來,“還是老陳你訊息靈通。”
陳志和口中的發行所是新華書店的發行部門,正好是與人文社發行部對接的。
一部書的印量,尤其是首印量不是出版社領導拍著腦門決定的,必須是有一定依據的。
這個依據一般是出版社先向新華書店的各地發行所郵寄徵訂單,等待各地的書店填寫完徵訂單後匯總徵訂量,這個徵訂量便是出版社印刷圖書最重要的依據。
《賴子的夏天》出版前,人文社耗費了一個多月時間進行徵訂,得到的結果是喜人的,全國各地書店的徵訂量匯總到一起,足足有9萬6千餘冊。
人文社是國家級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圖書多達數百種,但能達到這個徵訂量的,屈指可數。
《賴子的夏天》首印10萬冊,燕京是首都,圖書銷量一向穩居全國首位,10萬冊中的十分之一圖書都擺在了燕京市內大大小小的書店之中。
眼下距離上市發售剛剛一週,這一萬冊即便是沒售罄,估計也賣的差不多了,要不然發行所那邊怎麼可能溝通加印的事。
陳志和問:“我聽說你手上在審林朝陽的另一部?”
“對。《父母愛情》,他用另一個筆名寫的。”
“那出版用哪個筆名?”
“這個……沒細聊過,應該還是用發表時的筆名吧。”
“欸,不行不行。得用‘許靈均’這個筆名,他這個筆名有號召力。
都出了好幾本了,本本賣得好。他用那個筆名,有幾個讀者知道這是他的啊?
平白損失了一大批潛在讀者,影響銷量。”
李曙光說道:“這事啊,你得跟衛老太太商量。”
“我一個發行的,跟她說圖書出版的事,那不是找捱罵嗎?你去說。”
李曙光這才明白,笑問道:“敢情伱是為這事來的?”
陳志和笑而不語。
“行,那回頭我跟她說一聲,這事還得跟作者溝通。”
陳志和走後,李曙光來到衛君怡辦公室,跟她說了一下陳志和的提議。
衛君怡只說了一句“以作者的意見為主”,她這麼說事情就簡單了,李曙光只需要找林朝陽這個作者確認一下就可以了。